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 為什么沒有取得印度?

        2017-03-15 16:45:5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qū)(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fā)動對外征服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蒙古的鐵騎征戰(zhàn)到了歐洲,唯獨沒有侵占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史料稱,成吉思汗為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并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成吉思汗為何沒有取得印度

        《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蒙。將士們口干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xiàn)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fā)出響聲,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早班師的。成吉思汗于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后,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

        歷史學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并未見過這也不足為奇。至于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應該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借題發(fā)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guī)勸成吉思汗班師。

        耶律楚材班師退兵原因何在?

        氣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況和當時印度的狀況。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征善戰(zhàn)的國家,它僅憑借著100多萬的人口和十多萬人的軍隊竟戰(zhàn)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及數(shù)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歐洲聯(lián)軍。蒙古騎兵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必然有它優(yōu)越的條件。

        首先,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適應。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也就是說,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其次,蒙古人好騎射,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在平地上作戰(zhàn),而且也可以彌補糧草的不足。因為即使在戰(zhàn)爭中,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他們還可以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zhàn)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補充給養(yǎng)的。這在后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在行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糧草往往就是一個軍隊的咽喉,然而敵人卻很難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比別人少一個致命的弱點。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克服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軍。有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干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濕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占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zhàn)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huán)境。

        根據(jù)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shù)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zhàn)。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迫于環(huán)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里完全失去了優(yōu)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zhàn)斗力了。

        印度戰(zhàn)象和戰(zhàn)馬的配合天衣無縫相當威猛

        印度戰(zhàn)象和戰(zhàn)馬的配合天衣無縫,象馬并肩作戰(zhàn),由象開道,戰(zhàn)馬就能沖鋒陷陣;而有了馬沖鋒,象就可以沖殺踐踏。根據(jù)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四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馬兵、戰(zhàn)車兵、步兵??梢娪《仁菍⑾蟊诺搅酥苿俚牡匚弧H绻麅绍娊粦?zhàn),蒙古騎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戰(zhàn),蒙古騎兵將很難應付,這一點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嘗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兒決定完成先祖的大業(yè),排除眾議發(fā)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孫賈汗吉率領三萬騎兵作為遠征軍的先鋒隊,賈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過印度河,并于1398年5月攻占了木爾坦。隨后,帖木兒親率十萬遠征軍,橫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了喀布爾。1398年9月,帖木兒特意選擇了當年扎蘭丁過河的同一地點渡過印度河,意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業(yè)。帖木兒與賈汗吉會師索特里粟河,然后繼續(xù)前進,一路上所向無敵,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當時印度軍派出了120頭戰(zhàn)象,每頭象的背上背負一個戰(zhàn)樓,樓內有戰(zhàn)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處在幾米高的戰(zhàn)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zhàn)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fā)箭。印度軍的這種作戰(zhàn)方法蒙古人從未見過。蒙古軍隊的戰(zhàn)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zhàn)樓里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帖木兒見識到了戰(zhàn)象的威力,他的進軍計劃遂被這種龐然大物打亂了。盡管之后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來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戰(zhàn)斗在蒙古騎兵中已留下了陰影。所以說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zhàn),那對于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沒有人知道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xù)寫,但最后成吉思汗決定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實!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