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國旗“黃龍旗”的設(shè)計者竟然是他?
黃龍旗,即黃底藍龍戲紅珠圖,是中國清末開始(1888年至1912年)采用的中國國旗,亦是中國官方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
中國本無近代西方的“國旗”概念,最初黃龍旗呈三角形,為非正式的海上政府船旗,主要為政府船只和海軍使用,民船不得懸掛。其后一些涉外官方機構(gòu)也開始懸掛三角黃龍旗。
而據(jù)五行學(xué)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物,黃龍旗在清末成為中國的象征旗幟,和中國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也認為黃色及龍都是清帝的象征,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
那么這個清朝國旗是誰設(shè)計的呢?
公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guān)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被迫交往日益增多。宰相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均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zé)設(shè)計圖案。經(jīng)過多方征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后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最初用于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旗,并于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清朝的國徽為“蟠龍”徽飾,其標(biāo)志是“蟠龍”的圖案,也是清皇室的徽飾象征,代表了清朝國家象征的徽飾。它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塊國徽。
回顧歷史,中國在清代以前閉關(guān)鎖國,對外交往不多,也就沒有國歌。大清駐英國公使曾紀澤(曾國藩之子)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為感動,覺得清帝國也應(yīng)有本身的國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國樂草案”,但未得到批準。
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并在正式國歌《鞏金甌》未出前,暫成為國歌。每當(dāng)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使用該首軍歌代替。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那也是清王朝的最后一年,清帝國才正式制訂了國歌《鞏金甌》。
光緒二十九年(1903),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將牡丹花定為國花。1915年中國最早版的《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