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清朝可以做到“無昏君 無奸臣”?
什么叫昏君?歷史上能達到夏桀商紂隋煬帝的,本就沒幾個。是不是昏君,大多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個人品行是否有明顯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執(zhí)政成果。
按照第一種標準,清朝也就康熙朝往前還可以算得上是銳意進取,雖然殺人如麻但是對帝王來說不算品行有缺。康熙之后,雍正暴虐,乾隆驕奢,道光窩囊,咸豐同治光緒更一個比一個窩囊。相對來說嘉慶這種平庸的除了沒存在感之外都算得上道德楷模了~
按照第二中標準,雍正朝還算是充盈了國庫,但是也只是為康熙的擴張收拾爛攤子而已。乾隆朝開始文字獄,到乾隆死的時候,留下了兩大遺產,一個是以和珅為代表的貪官遍地。一個是以白蓮教為代表的各地起義不斷。
嘉慶皇帝殺了和珅,但是對國內其他弊端毫無辦法。道光手里直接就鴉片戰(zhàn)爭了,南京條約的性質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咸豐對歷史的最大貢獻,是把慈禧送上了前臺。同治得梅毒死的。光緒~~可憐人就不說了。
這樣的皇帝,不算昏君?
如此明顯的事實擺在那兒,為什么大家通常還是會有“清朝無昏君,明朝全是昏君”的看法?那是因為有清一代,一直在不遺余力的黑明朝,以凸顯自己的“天命所歸”。
明宣宗,大大的明君,跟老爸一起開創(chuàng)仁宣盛世。就是因為個人愛好斗蛐蛐,結果被抹黑成“促織天子”,仁宣朝的巨大功績被埋沒被侮辱!
明武宗,我們的活潑青年朱厚照,被當做昏君的典型,但是在正德朝,出了王陽明這樣的圣人,打敗了小王子,打敗了造反的寧王。 而且正德為什么被人罵?因為他不喜歡住紫禁城,老是希望往自己的別墅豹房里跑, 沒事兒還想偷偷去江南玩兒,結果一直去不了,最終還是借著打仗的借口,厚著臉皮去了一趟。
清朝呢? 每年去承德度假, 康熙乾隆一茬一茬的下江南,每次都超豪華陣容,搞得整個江南雞犬不寧。 卻被當做煌煌威嚴,夸耀不已。
更別提二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歷,打贏了三次大的戰(zhàn)爭,而勤政的滿清皇帝把偌大中華搞得落后世界,喪師辱國。
各種雙重標準太多了。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在一般人直觀的感受里,如何區(qū)分明君和昏君?
要是一個皇帝,老是有大臣進諫,說你這不對哪不對,應該如何如何,最后皇帝生氣了,把大臣打了一頓。 觀眾看了第一反應是哦這不聽忠言,一定是個昏君。
相反,一個皇帝和大臣,總是和和氣氣,很少吵架,皇帝一瞪眼,大臣趕緊跪下請罪。一口一個奴才,一口一個皇上圣明。觀眾看了就會說,哎呀這皇帝這么有威嚴,一定是個明君。
實際上呢?每天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的,正是因為皇帝開明,允許文官說話,皇帝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文官們的監(jiān)督,這樣無疑對治國是有好處的。而相反的情況下,皇權一家獨大,大臣全變成奴才,皇帝金口玉言出口成憲,而臣子絲毫不敢反抗,最終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國家就這樣慢慢的敗壞了。
所以,清朝無昏君,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再一個,清朝沒權臣,主要是清朝皇帝對朝廷及全國實行奴性思想,大興文字獄,對全國造成思想和文化遏制,清朝皇帝更是皇權高度集中,以至于皇帝出口成憲,群臣唯唯諾諾。我記得慈禧太后說過一句話: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可以說明了清朝統(tǒng)治者對全國人民的奴性思想統(tǒng)治!清朝的鰲拜大權在握,康熙智擒鰲拜,把他殺了了事。和珅權傾朝野,乾隆的妃子都睡過,皇帝的珍寶都能從皇宮里偷出來,最后還不是嘉慶說殺就殺!
在清朝皇權高度集中的統(tǒng)治下,大臣的命運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奴性思想太重,何來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