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古代人如何防汛抗洪?報告水警用獨特“羊報”

        2017-03-12 17:21:5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每年的雨季,各地總有一些區(qū)域會受到強雨的襲擊,造成洪水災害。其實,在人類生活的進程中,洪泛災害從來就是人類最常面臨的大自然之兇敵。

        每年的雨季,各地總有一些區(qū)域會受到強雨的襲擊,造成洪水災害。其實,在人類生活的進程中,洪泛災害從來就是人類最常面臨的大自然之兇敵。那么,我們的先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呢?

        古代也有水文站

        據(jù)史料分析,我國古代從大禹時起就開始重視對水文狀況的觀測和分析。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歷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處建站監(jiān)測水文。有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的“白鶴梁”,就是我國古水文站的一處罕世遺跡。

        白鶴梁是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鶴梁的梁脊僅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幾乎常年沒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較低時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據(jù)白鶴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來確定長江的枯水水位。從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鶴梁上以“刻石記事”的方式記錄長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魚”作為水文標志。

        白鶴粱石魚題刻保存最好,價值也很高。它記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斷續(xù)72個年份的枯水記錄,共鐫刻163則古代石刻題記。

        白鶴梁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見證著我國古代水文治理的歷史成就。

        我國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歷代都很重視防汛抗洪和汛情通報工作。因為河流泛溢影響著水運、灌溉和生活用水,關(guān)系著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雖然古今防汛抗洪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古代還是有值得贊賞的做法。宜昌到重慶段就有枯水題刻群11處。

        在宋代,吳江(今江蘇省蘇州)上立有兩座水則碑,建于1120年。水則碑分為“左水則碑”和“右水則碑”,左水則碑記錄歷年最高水位,右水則碑則記錄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當時規(guī)定水位相當于一劃,無論高田低田都不會受災;超過兩劃,極低田地受災;超過三劃,低田受災……超過七劃,極高的田地也會受災。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別高,即于本則刻曰:某年水至此。該水則上刻寫的最早年(經(jīng)換算)為1194年。

        由此可知,水則碑不僅是觀測水位所用的標尺,而且也是歷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記錄。從水則碑我們可知宋代為統(tǒng)計汛期農(nóng)田被淹面積,已建立了水位觀測制度,這也是我國觀測水位直接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的最早記載。

        古代的防洪法規(guī)

        我國古代各朝還制訂過許多防洪法規(guī),從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順利進行。其中,金朝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頒布實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規(guī)。

        《河防令》的主要內(nèi)容有:第一,明確劃定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將“六月初至八月終”定為“漲水月”,規(guī)定這期間沿河官員必須輪流“守漲”,不得有誤。第二,規(guī)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員“兼行戶、工部進”,在汛期到來之前沿河檢查,督促沿河的州、府、縣落實防汛規(guī)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第三,規(guī)定河防緊急時,沿河州府和都水監(jiān)、都巡河官等應共同商定搶險事宜。第四,獎功罰罪,沿河州、府、縣官員防汛無論有功還是有罪,都要上報,由國家據(jù)情處理。

        《河防令》的頒行,不但對當時金國占領(lǐng)下的黃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過重要作用,而且對后世的河防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規(guī),多由《河防令》引申而來。

        古代的洪水預警機制

        清代順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間(1659~1677年),蘇北黃河、淮河、運河連年潰決,水災嚴重。平民出身的水利專家陳潢輔助河道總督靳輔治水,提出從上游根治黃河的主張,并發(fā)明了測定流速流量的“測水法”,對我國河道管理理論作出了顯著貢獻。

        但是,古代黃河仍常決口,淹沒農(nóng)田村莊。為防洪,便產(chǎn)生了“水報”。這是一種和“兵報”同樣緊要的加急快報。這種汛情傳遞其緊急程度往往比兵報更危急。在古代,黃河堤岸備有報汛的“塘馬”。當上游地區(qū)降暴雨河水陡漲時,封疆大吏遂將水警書于黃絹遣人急送下游,快馬迅馳,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這種水報屬接力式,站站相傳,沿河縣份皆備良馬,常備視力佳者登高觀測,一俟水報馬到,即通知馬夫接應,逐縣傳到開封為止。當時有的一晝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還要快。當時朝廷還規(guī)定,傳水報的馬在危急時踩死人可以不用償命。對此,人們家喻戶曉,一見背黃包、插紅旗跨馬疾馳者,大都會自覺避讓。

        古代,報告水警還有一種獨特的“羊報”。所謂“羊報”,就是報汛水卒。據(jù)載,黃河上游甘肅皋蘭縣城西,清代設(shè)有水位觀測標志,一根豎立中流的鐵柱上根據(jù)歷史上洪水水位情況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預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碼水漲一丈。當測得險情時,“羊報”便迅速帶著干糧和“水簽”(警汛),坐上羊舟用繩索把自己固定好,隨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擲水簽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緩流處接應,根據(jù)水簽提供的水險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搶險、救災等各項準備?!把蛑邸币埠塥毺兀么笱蚱矢关嗳?nèi)臟,曬干縫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氣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頗似皮筏?!把驁蟆眻?zhí)行的是一種十分危險而重要的任務。古代的“羊報”被搶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撲騰多天,早已餓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謂九死一生。

        元代時,朝廷還據(jù)自然條件,設(shè)有陸站、水站、轎站、步站等報警驛站。東北地區(qū)由于路況差,故設(shè)有狗站。原來,我國元代官方很重視發(fā)揮狗的作用,訓練狗作為通信報警工具,用于報告水警的狗最多時達3000條。當時,在遼東、黑龍江下游等地區(qū)就設(shè)立有15處狗站用于報告水警。

        ——以上文字據(jù)《自然之友》、《濟南時報》等

        美國抗洪靠保險

        洪水是美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美國國土面積的7%受到洪水威脅,1/6的城市處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內(nèi),2萬個社區(qū)易受洪災。每年有960萬個家庭和3900億美元的財產(chǎn)受到洪水威脅。美國總統(tǒng)每年宣布的災區(qū)中,洪災就約占2/3。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國家強制性洪水保險體制的國家。早在1968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國家洪水保險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國家洪水保險計劃》。1973年,美國國會又通過《洪水災害防御法》,對《國家洪水保險法》進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險計劃由自愿性改為強制性。1979年起,國家洪水保險計劃歸屬美國聯(lián)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統(tǒng)一管理。

        為了便于洪水保險計劃的實施,聯(lián)邦緊急事務管理局還組織繪制了洪水保險圖。該保險圖把行洪河道劃分為行洪區(qū)和非行洪區(qū),并規(guī)定在行洪區(qū)內(nèi)不準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區(qū)內(nèi)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須購買洪水保險。經(jīng)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美國已經(jīng)建成較為完善的全國性洪水保險體制。這一由專職機構(gòu)專項管理、私營保險公司參與、并具有強制性特點的制度,不僅提高了防洪減災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帶來巨大效益。

        洪水預警是美國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預測洪水并及時發(fā)出預警對于防洪減災意義重大。美國把全國劃分為13個流域,每個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預警系統(tǒng),每天進行一次洪水預報(可實時預報),最長的洪水預報是3個月。短期預報由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向社會發(fā)布。中長期預報一般不向社會發(fā)布,僅限于聯(lián)邦政府內(nèi)部公布。在全美2萬多個洪水多發(fā)區(qū)域中,3000個在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預報范圍內(nèi),1000個由當?shù)氐暮樗A警系統(tǒng)預報,其余由縣一級系統(tǒng)預報。

        此外,美國還利用先進的專業(yè)技術(shù)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對洪水可能造成的災害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發(fā)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遙感系統(tǒng)(RS)、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為核心的“3S”洪水預警系統(tǒng)。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