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是真實歷史事件嗎?哪個版本是最真實的
“趙氏孤兒”的故事內(nèi)容,在一般版本中通常是這樣描述的:春秋時期晉國武將屠岸賈僅因與忠臣趙盾不和,且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之故,竟設(shè)計殺滅趙盾家族三百人,僅剩遺孤趙武被程嬰救出。屠岸賈下令殺盡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斬草除根,以絕后患。程嬰遂與老臣公孫杵臼上演一出“偷天換日”之計,以犧牲公孫杵臼及程嬰之子為代價,成功地保住了趙氏的最后血脈。二十年后,程嬰告訴了孤兒趙武這一切,趙武終于痛報前仇。作品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沖突,熱情謳歌了為維護正義、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慷慨激昂,雄渾悲壯,大義凜然,感人肺腑。你了解的故事也許只是這樣!這是歷史戲劇和民間傳說中的“趙氏孤兒”,但它可不是憑空捏造、向壁虛構(gòu)的產(chǎn)物,而是有史實為依據(jù)的,其最主要的依據(jù),就是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之稱的《史記》。據(jù)《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國趙氏家族于晉景公三年(前597)慘遭滅族之禍,史稱“下宮之難”。趙氏的遺腹子趙武,在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的保護下幸免于難,并依靠韓厥等人的幫助復(fù)興了趙氏的基業(yè)。
《趙世家》的具體記載是這樣的:屠岸賈在晉景公時出任司寇一職,他追究當年晉靈公被趙穿所弒一案,并有意借題發(fā)揮以誅滅趙氏。韓厥勸說趙朔趕快逃走,但趙朔沒有答應(yīng)。在屠岸賈的蠱惑煽動下,諸將進攻趙氏于下宮,殘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將趙氏滅族。趙朔的妻子(史稱趙莊姬)是晉景公的姐姐,當時已懷有身孕,變亂中,她倉皇奔逃到晉景公宮內(nèi)躲藏。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對趙朔的友人程嬰說:“怎么不同趙氏一起赴死?”程嬰答:“趙莊姬有遺腹,若幸而生男,我就奉他為主,助他復(fù)興趙氏;若是女孩,我再死不遲?!辈痪茫w莊姬生下一男。屠岸賈知道后,便帶人到宮中尋找,但空手而歸。
過后,程嬰找公孫杵臼商議:“屠岸賈不會甘心,必定會再來查找,該怎么辦?”公孫杵臼問:“復(fù)立孤兒與慷慨赴死,哪件事更難?”程嬰答曰:“赴死容易,立孤難。”公孫杵臼便說:“趙氏先君對你不薄,還是你做難事,而由我來做容易的,讓我先行一步吧?!庇谑嵌吮銓e人的嬰兒帶在身邊,藏到山中。程嬰偷偷找到諸將說:“程嬰不肖,不能保全趙氏遺孤。誰能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他孩子的藏身之處。”諸將大喜,應(yīng)允了程嬰的條件并攻打公孫杵臼。公孫杵臼假意罵道:“程嬰你真是個小人啊!當日不能隨趙氏死難,還和我一起商量保護趙氏孤兒,今天卻又出賣我??v然不能立孤,你又怎忍心出賣這孩子啊!”于是抱著孤兒仰天長嘆:“天啊天?。≮w氏孤兒何罪?求你們讓他活著,只殺我公孫杵臼一人吧?!敝T將不應(yīng),于是殺了公孫杵臼和那個孩子。程嬰從此背負著賣友求榮的罵名,與真的趙氏遺孤趙武隱匿于深山。十五年后,晉景公患重病。占卜的人稱是冤死的大臣在作祟。韓厥趁機把當年下宮之難的實情告訴了晉景公,并告訴他趙氏孤兒并沒有死。晉景公便將趙武召入,藏于宮中。待諸將入宮問疾時,晉景公借助韓厥之力脅迫諸將面見并認可趙氏孤兒趙武,諸將與程嬰、趙武一起進攻屠岸賈,夷滅其族。
屠岸賈既已遭譴伏誅,程嬰遂告白于趙武跟前:“昔日下宮之難,大家都能追隨主人赴死。我不是不能死,我想的是要復(fù)立趙氏后人。現(xiàn)在你已長大成人,恢復(fù)了原來的地位,我要到地下報與趙盾和公孫杵臼知道?!壁w武哭著叩首請求說:“趙武愿意勞苦筋骨來報答您的恩德,您怎能忍心離開我去死呢!”程嬰曰:“不可以。公孫杵臼認為我能成就復(fù)興趙氏的大業(yè),所以先我而死。現(xiàn)在我不報與他知,他會認為我沒有把事情辦成。”于是拔劍自刎而亡。趙世家》關(guān)于“趙氏孤兒”一事的記敘,顯然是一場由忠奸雙方演繹的悲喜劇。其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渾不似史家的手筆,倒更像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傳說,讀來令人血脈僨張、蕩氣回腸。后世戲劇、民間故事里的“趙氏孤兒”內(nèi)容,除了事件發(fā)生時間上由晉景公時期換成了更早的晉靈公時期,以及被殺的孩子由旁人的孩子改成了程嬰自己的孩子之外,基本上就是對《史記·趙世家》所記述內(nèi)容的文學(xué)再現(xiàn)而已。
但是,讓你大跌眼鏡的故事還有這樣的:在同一部《史記》中,《晉世家》中有關(guān)“趙氏孤兒”的記載就大相徑庭,它根本不是什么忠奸生死搏斗的故事,而是晉國內(nèi)部公室與強卿之間的一場權(quán)力博弈。沒有哪一方特別神圣高尚,能以所謂的道德情操標榜。《史記·晉世家》是這樣記載“下宮之難”與“趙氏孤兒”的:趙莊姬與趙嬰有奸情,事情敗露后,趙嬰被趙同、趙括兄弟驅(qū)逐出晉國,并客死在齊國。趙莊姬因此懷恨在心,在晉景公面前進讒言加以誣陷,說“趙同、趙括將要作亂”。與此同時,與趙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欒氏、郤氏家族趁機出面為趙莊姬作證。于是,晉國誅殺了趙同、趙括,并滅其族。變亂發(fā)生的當時,趙武跟著趙莊姬住在晉景公宮里,并無遭追殺的威脅。不久,韓厥對晉景公談起趙衰、趙盾的功績,稱如果他們這樣的人都沒有后人祭祀,誰還愿意為國家效力?于是晉景公復(fù)立趙武為趙氏后嗣,恢復(fù)了趙氏的爵位和封邑。
這里,“趙氏孤兒”的故事情節(jié)就明顯不同于《趙世家》的記載了,一是趙氏孤兒根本沒有遭到追殺;二是既然趙武的生命安全無虞,程嬰、公孫杵臼這些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人物就自然無須存在并出現(xiàn)了;三是關(guān)于“下宮之難”發(fā)生的時間,《史記》一書中《趙世家》與《晉世家》的記載自相矛盾,應(yīng)該說《晉世家》的記載更為可信,且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記載相一致。也就是說,是在晉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因為晉景公三年后,《左傳》《史記·晉世家》尚有不少趙括等人參與軍政要務(wù)的記載,若是該劫難發(fā)生于晉景公三年,那之后趙括等再出場,豈不是活見鬼了?四是晉景公所誅并非趙氏全族,而僅僅有針對性地選擇了趙氏中的趙同、趙括家族,趙旃則不受任何牽連,繼續(xù)當著他的卿大夫。
《史記·晉世家》中有關(guān)“下宮之難”與“趙氏孤兒”的記載是有其所本的,這個“本”,就是它更早的出處,即先秦原始史籍《左傳》與《國語》。換言之,《晉世家》的敘述,與《左傳》《國語》的記載基本上相一致。歷史學(xué)最忌諱“孤證”,《晉世家》的敘述,有更早的文獻如《左傳》《國語》等,能夠進行對勘與驗證,這無疑更符合歷史的邏輯與表述的要求,更值得采信?!囤w世家》的敘述雖生動感人,但卻是孤證,難以贏得天下之眾的高度信任,因為其更多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意愿而解構(gòu)歷史,使歷史的本相淹沒在歷史重構(gòu)的重重迷霧之中。但即便是《左傳》《國語》《史記·晉世家》等史籍有關(guān)“下宮之難”的記述相對平直,卻同樣抹不去真實歷史被重新建構(gòu)的諸多痕跡,同樣也伴隨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詭異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