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在日本遇刺?與《馬關條約》有關嗎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后,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左右未及反應之時,照定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厥過去。一時間,現(xiàn)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里。
眼見主人遇刺,李鴻章的隨員們趕快將其抬回驛館,由隨行的醫(yī)生馬上進行急救。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過后不久,李鴻章就蘇醒過來。李鴻章畢竟見過大風大浪,面對此景表現(xiàn)得異常鎮(zhèn)靜,還不忘囑咐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不要洗掉血跡。面對斑斑血跡,73歲的李鴻章不禁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的傷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所幸的是子彈雖然留在了體內,但并沒有傷到眼睛。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德國駐日公使館的醫(yī)生趕來為他看病。各國醫(yī)生會診之時,日本醫(yī)生建議開刀,但德國和法國醫(yī)生堅決反對。理由是既然這顆子彈對李鴻章眼睛的正常工作無害,不如暫時留在體內。他們擔心,如果貿然開刀,將會危及李鴻章的性命。
行刺事件發(fā)生后,馬關警方很短抓到了兇手。經審訊,此人名叫小山六之助,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zhàn),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zhàn)爭進行下去,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zhàn)爭進行到底。小山六之助的想法與日本政府此時的意圖大相徑庭。
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zhàn)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后見好就收。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干涉,坐收漁翁之利。小山六之助的行為恰恰無異于授人以柄。難怪伊藤博文聞訊后氣急敗壞地發(fā)怒道:這一事件的發(fā)生比戰(zhàn)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
李鴻章遇刺的第二天,清政府給李鴻章來電,除慰問傷勢之外,還指示應趁“彼正理曲之時,李鴻章?lián)Y與爭,或不至終秘不與。”當時,如果李鴻章就勢回國,再慫恿列強進行干涉,也許《馬關條約》的內容就不會是后來那個樣子??墒潜涣袕娕c日本欺負得沒脾氣的清政府壓根兒沒有想過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只是擔心如果不及早結束談判,在華日軍將會繼續(xù)制造戰(zhàn)端,危及京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