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乾隆時期中國為何人口激增 只因雍正取消了人頭稅

        2017-03-12 12:20: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中國人習慣說帝國主義靠“堅船利炮”的強勢使西風東漸,這只是問題的一面。西方列強的侵入加重了中國的苦難,那只是外因。假如沒有西方文明

        中國人習慣說帝國主義靠“堅船利炮”的強勢使西風東漸,這只是問題的一面。西方列強的侵入加重了中國的苦難,那只是外因。假如沒有西方文明到來,儒教政治也會自行坍塌,因為人地危機始終擺在那里,且愈演愈烈。體制外的“太平天國”和泛濫的幫會、教門都是縫隙,西方人的到來不過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俗語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是縫,一個是蒼蠅;中國社會內(nèi)部不出現(xiàn)人地危機和制度縫隙,西方蒼蠅便無機可乘。其實,西方列強早就對中國垂涎欲滴,從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至大不列顛英帝國,早已環(huán)伺幾個世紀,就等雞蛋出現(xiàn)裂縫。這裂縫,他們并不知道是什么,國人也不知道是什么。今天我們才知道,是儒教文明特有的人地危機。

        按照人口增長趨勢,19世紀后中國大地業(yè)已人滿為患,儒教制度根本無法管理,天限已經(jīng)來臨。清代學者汪士鐸于1855年在《乙丙日記》中痛苦地記載:人多之害,山頂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yǎng),天地之力窮矣。汪士鐸道出了“裂縫”:到處都是莊稼,還不足以人民果腹,餓殍遍野。正此時,覬覦已久的西方豪強破門闖入,瘋狂掠奪,加重了古典儒教制度垮塌過程的慘烈性,就像一群餓獅子撲向一頭老羚羊,加重了中國人的死亡和苦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數(shù)十億兩黃金白銀的賠款掏空了中國社會的財富,極大阻礙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人口過剩的歷史細節(jié),在清代洪亮吉《洪亮吉集》中也有記載。人滿為患態(tài)勢逼近,耕地緊缺,下層民眾無法守著宗族村落安居,無奈之下只有遠走他鄉(xiāng),尋求生機。結(jié)果,定居生活支撐的社會模式宗族、宗法、綱常、禮俗開始瓦解,儒教制度逐漸被拋棄。

        其實,并非到1800年,中國人才開始游離定居生活。早在1500年,福建、安徽等省人口就開始闖蕩天下,經(jīng)商、勞務、做海盜、下南洋……往前說,并非1500年后中國人才懂得做移民。自商周以來,中國就有一些商人,往返長途販運,他們是中國移民的先驅(qū)。商人之外,更多游俠、旅行家、方士、郎中、戲班……往來遷徙,歷朝絡繹不絕。兵荒馬亂時,還有綠林、響馬、胡子、匪盜、秘密結(jié)社……所有這些人群,都為后來的中國的移民社會模式也就是“江湖”,做過“貢獻”。這個自發(fā)的移民模式,逐漸演變?yōu)橹袊慕鐣?。但是,?500年前,流動人口占社會總?cè)丝诒壤龢O低,如果不計戰(zhàn)亂時期流散人口,正常年份不足一成。這些人在人口規(guī)模里比重極小,還不能動搖儒教文化制度,且不時被統(tǒng)治者打壓。

        1500年后,耕地接近飽和,局部人口過剩導致游民比例開始攀升,至1800年全國人口接近飽和,游民如洪水般散開,逃荒求生,全國蔓延,數(shù)量經(jīng)常占總?cè)丝诎霐?shù)以上,嚴重動搖了儒教政治秩序和意識形態(tài)。1800年以后的整個19世紀,儒教制度逐步地走向破產(chǎn)。從此,中國就不可能走回定耕文明的老路,必須考慮用新模式解決迫切的人口增長問題,重組社會組織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水平從而提高生產(chǎn)力。至此時,中國古典性已經(jīng)終結(jié)。然而,現(xiàn)代性尚未產(chǎn)生。

        從反面來看,古代社會也有人口制約因素,但是限制人口增長的因素非常少。實際主要消極因素有三:(1)醫(yī)療條件限制,嬰兒存活率低,死亡率高;(2)稅賦負擔沉重,尤其以人頭為征稅對象,多一人多一稅,人口生產(chǎn)成本增加,時常導致溺女嬰事件;(3)人口密度高,耕地稀缺。三者在歷代制約人口數(shù)量的作用很大,可以說是三個主要的負調(diào)節(jié)。

        稅賦抑制人口的機制,來自古代獨特的稅賦形式。古代中國政府以人口為征稅對象,稱為“丁”,開征丁稅?!岸 睂嶋H上不指人頭,而是符合一定性別年齡條件的納稅單位。有此一稅,多一人即多一負擔,稅賦成為人口再生產(chǎn)的成本,呈線性遞增之勢,制約人口增長。若一家一戶承擔不起大量生育的代價,只好選擇少生,或者即便生下來,也無力撫養(yǎng)而餓死、病死。在舊中國,嬰兒高死亡率是普遍情形,一對夫婦一生通常生育十幾胎,最后存活往往只有幾胎。朝廷既鼓勵人口滋生,又以人頭稅限制滋生,客觀上屬于一種動力平衡。

        人頭稅制一旦確立,客觀上成為人口控制的一個負面參數(shù),對人口控制平衡未嘗不是好事。人頭稅對人口增長的抑制作用有多大?歷史有一明證。清朝初年,朝廷為安撫異族國民實施一系列減稅政策,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稅”的養(yǎng)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攤丁入畝”,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頭稅,并將其并入土地稅。始料未及,人頭稅一減,百年間全國人口數(shù)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億增至三億,這也從反面說明人頭稅的效用。

        此外,土地面積的限制對中國來說也是對人口的限制。恒定的國土面積肯定是這個民族生育夢想的最后邊際。但面對這一嚴酷事實,古人一時看不清真相,以為天圓地方,地大物博,遂產(chǎn)生擴張永無止境的幻覺。以上因素綜合下來,明以前各項正反因素相抵,中國人口僅以緩慢速度增加,每千年人口變動不過在千萬之間,來回波動。明以前地廣人稀,耕地資源尚可謂綽綽有余,不毛之地大量存在。那時,人民生活空間寬松,不比今天這般擁擠無奈。

        此時,各省人均擁有耕地資源雖厚薄不勻,但最少都在人均四畝之上,多則達到幾十畝。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來說,維持一家數(shù)口溫飽,應付捐稅徭役大抵無虞。各省相較之下,以福建省耕地狀況相對最緊迫,境內(nèi)多為丘陵、坡地和鹽灘,易于灌溉的平原良田很少。閩人常道:“八山一水一分田”,耕田僅占土地面積一成。即便如此,根據(jù)明初洪武年間人口普查資料,福建人均擁有耕地仍在四畝左右,尚能維持自給自足,略感緊張。輕度緊張的結(jié)果,就是零星人群闖臺灣,下南洋,走東洋,討生活。

        綜觀秦漢至明清人口趨勢,一方面是人口在儒教價值觀激勵下自然增長,另一方面是在稅賦、醫(yī)療以及戰(zhàn)亂、災荒制約下暫時減少。總的來說,人口凈值呈螺旋式上升,進三步退兩步,人口壓力時松時緊,一切尚處于朝廷制度掌控之內(nèi),還不至于動搖古典文化制度。但是,控制是相對的,增長是絕對的。不管人口總量如何波動,大勢總在增長,長此以往,總有一日它會與有限的耕地資源發(fā)生不可協(xié)調(diào)的嚴重沖突,人滿為患。

        以下三個因素,決定了在古代社會制度框架下不可調(diào)和的內(nèi)在矛盾:

        第一,在古典文化價值(譬如,多子多福,人丁興旺)驅(qū)動下,中國人口始終增長,古代政府不能控制人口數(shù)量,無法實施計劃生育。

        第二,古代中國儒教文化導致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緩慢,總體水平停滯不前,在傳統(tǒng)制度框架內(nèi)不可能依靠提高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譬如,“雜交育種”、化肥和機械耕作),來消化人口壓力。

        第三,全國耕地資源是恒定數(shù),它是有限的。適于農(nóng)業(yè)耕作(即農(nóng)耕文明)的區(qū)域如下:東南以太平洋(601099,股吧)(601099,股吧)黃海、東海和南海為界,西北以15英吋降水線為界(基本上與長城沿線吻合),二者之間的區(qū)域便是適宜耕作區(qū)。向北越過長城即進入游牧文化區(qū),草原氣候無法從事耕作。

        局部人滿為患肇始于明朝中葉約1500年前后。當時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跌至四畝以下,剩余人口開始外流,離開家族及宗法制度控制。這一趨勢,對于古典政治制度的破壞是致命的,它宣告:一部分人已進入制度真空,蒸發(fā)了。隨著人口繼續(xù)增多,過剩人口和游民也越來越多,形勢愈益緊迫。儒教政治又茍延殘喘約三百年,至1800年清乾隆、嘉慶交際,清算終于來臨。此時,全國合計人均占有耕地資源已不足四畝底線。人均四畝的底線屬于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承載力天限,是古代農(nóng)業(yè)無法逾越的技術(shù)極限。低于底線,人民就會大量餓死,政治制度隨之失去合法性。至此,從理論上說,傳統(tǒng)社會的經(jīng)濟體系已不能自給自足,建立在農(nóng)耕經(jīng)濟之上的古典文明秩序已無法維持,結(jié)局唯有崩潰。崩潰的過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直到國共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