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南明悲歌 為何沒有像南宋一樣最終隔江而至?

        2017-03-12 12:16:5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南明之所以沒能成為另一個“南宋”,其原因無外乎內(nèi)外兩個方面: 1、從外部來說: 南明所面對的滿清并非南宋所面對的金國能比。自公元1616

        南明之所以沒能成為另一個“南宋”,其原因無外乎內(nèi)外兩個方面:

        1、從外部來說:

        南明所面對的滿清并非南宋所面對的金國能比。自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大金國,到1644年,清軍趁明朝內(nèi)亂而進入山海關,滿人用了不到三十年時間就征服了東北全境以及蒙古各部乃至朝鮮,并在與明朝的爭戰(zhàn)中逐漸占據(jù)了主動。

        1644年5月,清軍在吳三桂的接引下入關占領北京后,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審時度勢,接受漢官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定下了武力統(tǒng)一全國的方針。在用一年時間掃平了北方的大順軍和明朝殘余勢力后,清軍馬上于1645年躍馬跨過長江,攻取江南,一邊隨地設置官員,推行“以漢制漢”的統(tǒng)治,一邊對南明勢力窮追猛打,使驚魂未定的南明弘光朝廷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終致一觸即潰。

        這與南宋立國之初的形勢迥然不同:那時的金軍雖占領了北宋京城并俘獲了徽欽二帝,甚至幾度揮師南下進攻江南地區(qū),還一度將剛剛成立的南宋小朝廷趕到了浙江沿海,但他們并沒有確定一統(tǒng)天下的目標和決心,往往是“搜山檢?!币环?,稍遇挫折就回軍北返,并放棄了所占領的江南土地,使南宋轉(zhuǎn)危為安,逐漸恢復了與金國相抗衡的實力。

        由此可見,清廷明確的戰(zhàn)略方針和有力的手段,是南明未能形成偏安江南的主要外部原因。

        2、從內(nèi)部來看:

        南明在皇位繼統(tǒng)和大政方針等方面都錯誤連連,最終自取滅亡。

        在皇位繼統(tǒng)方面,南明比之南宋,可謂先天不足,首先就輸了一著。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趙構,則是在金兵圍困東京時,由北宋最后一個皇帝欽宗趙桓親寫密信,派人送出圍城宣讀任命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并在徽、欽二帝被俘往金國后登極繼位,自然也是名至實歸。然而,南明的第一個皇帝朱由崧卻是在群臣的鉤心斗角中勉強登上皇位的。朱由崧原是福王,封地在河南洛陽,為躲避李自成軍而逃到江南。在當時避居江南的明朝藩王中,朱由崧與崇禎皇帝的血統(tǒng)最近,又居于當時做為江南政治中心的南京附近的淮安,在倫序和地理上都處于明顯的有理地位,理當繼承明統(tǒng)。

        但是,在當時的江南,東林黨人的勢力頗盛,而朱由崧的祖母正是萬歷朝時備受明神宗朱翊鈞寵愛的鄭貴妃,當年就是由于東林黨人的極力反對,神宗和鄭貴妃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為太子的圖謀才沒能實現(xiàn)。東林黨人擔心朱由崧登極后對自己不利,因而極力反對擁立福王。而當時居于舉足輕重地位的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優(yōu)柔寡斷,依違其間,導致朱由崧暗中勾結(jié)手握兵權的總兵高杰、黃得功、劉良佐和鳳陽總督馬士英突然發(fā)難,宣布擁立福王。

        沒有掌握一兵一卒的史可法和東林黨人只得違心同意,迎立福王朱由崧。這一波折,不光導致了較有眼光和能力的史可法在朝廷中失勢,而且引發(fā)了弘光朝臣中東林黨人和擁立福王有功一派之間的互相攻訐,黨爭頻繁,而有“擁立之功”的武將們也挾兵自重,不聽調(diào)遣,從而使弘光朝沒能形成團結(jié)一致,共赴國難的局面,更談不上抵御清軍、收復失地了。

        3、在大政方針方面:

        弘光朝采取株守江南的政策,最終導致了覆滅。當時,清軍忙于在北方平定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各地抗清勢力,無暇南顧,河南、山東一帶清朝力量極為薄弱,對南明來說大有可為。如果弘光朝派軍抵進到黃河一線,即便不能北上驅(qū)逐清廷,也能對江南形成屏障,使清軍不能順利南下江南,偏安之局庶幾可得。史可法在給弘光帝的奏疏中就指出:“昔晉之東也,其君臣日圖中原,而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盡力楚、蜀,而僅保臨安。蓋偏安者,恢復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不少有遠見的朝臣也建議派兵恢復河南、山東,并聯(lián)合農(nóng)民起義軍,共同抗擊清軍。但弘光帝和朝廷實權人物卻見不及此,他們對清軍畏之如虎,怕北上會激怒清廷,同時又不愿放棄對農(nóng)民起義軍的敵視,希望借清軍之力“復仇”,因而滿足于眼前的“偏安”,只派兵駐防安徽和江蘇北部一帶,任憑山東、河南在一段時期內(nèi)處于政權真空狀態(tài),坐觀清廷消滅李自成的大順軍,鎮(zhèn)壓北方反清起義。

        清廷得以鞏固自己在黃河以北的統(tǒng)治,之后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地傾全力南下。弘光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年就垮了臺,實屬咎由自取;而江南富庶之地的迅速失陷,使抗清復明的實力大大減弱,后來兩個南明朝廷被清軍驅(qū)趕壓制在浙江、福建、兩廣沿海和云南、貴州邊鄙之地,只能汲汲于自身的生存,根本沒有余力收復江南,更談不上偏安之局了。

        反觀南宋之初,派高級官員到河南河北聯(lián)絡收編抗金起義軍,騷擾金國腹地,又派岳飛率軍收復鄂北重鎮(zhèn)襄陽,從側(cè)翼威脅南下金軍,從而有力地拱衛(wèi)了東南之地。兩相比較,南明弘光朝的識短見拙真是昭然若顯。

        當然,影響明清之交局勢發(fā)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清廷采取籠絡明朝士紳和“以漢制漢”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清勢力;明末許多官員腐敗自私,毫無氣節(jié),甘于為清廷作“倀”;各地抗清勢力不相聯(lián)系配合,各自為戰(zhàn),被清軍各個擊破;南明內(nèi)部文臣武將目光短淺,常常爭權奪利,內(nèi)耗不斷等等。

        但是,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上面所述的內(nèi)外之因,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弘光朝“以偏安保偏安”的方針政策的錯誤。十七世紀中期的中國沒有出現(xiàn)又一次的南北朝的局面,南明也沒能成為另一個南宋,主要是由南明自身、主要是弘光朝君臣造成的。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