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 北漢歷史介紹 北漢歷史簡介
北漢附遼前面在敘五代后周代漢時,已經提到后漢高祖同母弟劉崇以郭威建立后周,便在晉陽稱帝,仍用乾祐年號,時為乾祐四年(公元951年)正月。
為復后漢 淪亡 之仇,北漢劉崇使其子承鈞致書遼世宗,表示 欲循晉室故事,求援北朝。 遼世宗冊劉崇為 大漢神武皇帝 ,更名旻,劉旻自稱 侄皇帝,以遼世宗為 叔天授皇帝.高平決戰(zhàn)敗于后周,劉旻 憂憤成疾 ,半年后卒,稱北漢世祖。次子承鈞監(jiān)國,奉表告哀于遼。遼穆宗呼之 兒皇帝,冊為天子,更名鈞,為睿宗。
北宋代周之后,北漢又經少主繼恩(本姓薛氏)、英武帝繼元(本姓何氏),均受遼冊封,至廣運六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而降,前后28年。
在五代十國之外,10世紀上半葉還有岐王李茂貞據鳳翔,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據幽州(劉守光一度稱大燕皇帝),李仁福據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陜西橫山一帶)。岐、燕歸入后唐,李仁福仍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封朔方王。
李仁福卒后,子彝超繼為節(jié)度使。彝超弟彝殷再襲位,后周封西平王,入宋追贈夏王,為西夏始祖。
周邊政權,除遼與中原爭戰(zhàn)較多,西邊吐蕃、回鶻,西南大理、西北黨項、海東高麗等大多獨自發(fā)展。
九五一年,郭威滅漢,殺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子劉赟。劉崇據河東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劉崇向遼國求援,遼主要求建立父子之國的關系,劉崇只愿奉遼主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遼主希望中原分裂多事,也就承認叔侄關系,允許行冊封禮。劉崇得遼援兵,攻周晉州,被周兵擊敗,劉崇一時不敢再動兵。九五四年,周太祖死,劉崇以為機會來到,約會遼兵大舉進攻。周世宗大破北漢兵于高平,并進軍圍太原城。
周軍退歸后,劉崇死,子劉承鈞繼位。劉承鈞尊遼主為父皇帝,遼主稱劉承鈞為兒皇帝。北漢依靠這個可恥的關系,保境自守。周世宗時,王樸獻用兵先后策,主張收復幽燕后,再出兵滅北漢,原因就在它是遼的附屬國,被擊時遼自幽燕出援,對周很不利。
劉崇做事,都向遼主稟告。劉承鈞初立時,卻往往自己作主,不先告遼國。遼主遣使來譴責,劉承鈞惶恐謝罪。此后事遼愈恭,而遼待北漢愈薄。當然,遼不愿北漢滅亡,危急時還是要來援救的。九六八年,劉承鈞死,北漢內亂。九六九年,宋太祖親自率兵攻北漢,擊退遼援兵,引汾水灌太原城。北漢堅守危城,遼也繼續(xù)增兵來援,宋軍無功退回。九七九年,宋太宗又親征北漢,這時候宋已統(tǒng)一南北,國勢增強,遼用重兵守幽燕,援北漢只有大同一路兵。宋軍擊敗遼兵,猛攻太原城,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北漢亡。北漢先后凡二十九年。
正當梁、唐、晉、漢四個小朝廷在北方混戰(zhàn)大破壞的時候,南方諸國戰(zhàn)爭稀少,一般處在和平狀態(tài)中,人口增加,經濟和文化都向上發(fā)展。南唐、吳越兩國更顯出繁盛景象。
唐朝中期以后,軍政費用極大部分取給于江、淮財賦,殘酷的搜括,并不能填補無底的巨壑,如果沒有農民起義軍打碎唐朝這一架腐朽機構,南方經濟將萎縮下去,無有止境。南方成立諸割據國,固然賦役還是繁重,但開始立國的君主,一般都還知道一些立國的方法,為自己生存計,不得不對民眾讓些步或做些有益的事,比起唐朝來,情況多少有些改善。
民眾在這有限的改善下,也就算是得到休息,足以從事生產了。諸割據國繼位者多是奢侈昏暴人,按時間說,大體上已是周和宋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時候,二三十年間,南方諸國陸續(xù)歸于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