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的歷史背景 三藩之亂因何最終爆發(fā)?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zhèn)。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zhèn)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繼茂襲封,鎮(zhèn)守福建。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zhèn)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并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yǎng)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zhèn)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后,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zhèn)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后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斗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wèi)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zhèn)守。吳三桂駐云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zhàn)時失敗自殺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陜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云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吳三桂初鎮(zhèn)云貴,清廷曾準予便宜行事,云、貴督撫全受他節(jié)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順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餉九百余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余萬。鄰近諸省挽輸不足,則補給于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于三藩。
吳三桂自恃勢重,益驕縱,踞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圈占民田,迫令“照業(yè)主例納租”,并“勒平民為余丁”,“不從則誣指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廣征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專制云南十余年,“日練兵馬,利器械”,
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數千匹。他遍布私人于水陸要沖,各省提鎮(zhèn)多有心腹。部下將士多李自成、張獻忠余部,勇健善斗。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巨細,可以旦夕密報。于是,吳三桂自以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終究不會從他手中奪去云貴。
耿精忠襲封王爵后,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yè),“以稅斂暴于閩”,縱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將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招納奸宄,布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擬,所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布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