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期間孫中山做媒 譚廷闿差點就娶了宋美齡
他是“湖湘三公子”之一。
他曾經(jīng)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他還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母親是丫環(huán)納妾,所以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
為此,他發(fā)誓不再納妾。
孫中山曾經(jīng)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他,但是他不肯,并將宋美齡介紹給了蔣介石。
他就是譚廷闿!
譚延闿
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他是“奇才”
譚延闿(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生于浙江杭州。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其父譚鐘麟。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鐘麟考中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七,譚鐘麟,字云覲,號云卿,湖南茶陵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兩廣總督,謚文勤。譚延闿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guī)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譚延闿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時,繼續(xù)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延闿幼承家學,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嘗語譚父曰:“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焙蠊缙溲?。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闿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書法
信守遺愿不再納娶
譚延闿的母親是丫環(huán)納妾,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
1916年,譚延闿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時,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動蕩。此時離湘,湘督“寶座”有得而復失的可能,但他聞訊后,當即趕往上海寓所奔喪。第二年,譚延闿扶靈迎葬長沙,暫停柩荷花池。
譚宅位于譚姓族祠的后進,靈柩出殯必須經(jīng)過族祠出門。按照族規(guī),妾死后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因此,族人力勸譚延闿不要壞了族規(guī),從族祠側(cè)門抬出,有的還擋在大門口,譚延闿目見此狀,怒不可遏,一氣之下仰臥棺蓋上,命扛夫起靈。靈柩抬到族祠大門口時,他大喝:“我譚延闿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狀,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棺從族祠大門出殯。由于母親的遭遇,譚對封建習俗頗不滿,誓不納妾。譚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譚對夫人的遺囑頗能信守。
孫中山做媒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
譚延闿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孫譚關系,也更加密切。此時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并讓譚延闿認宋的母親為干媽。譚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討第二個夫人”為由拒絕了。
孫中山去世后,譚延闿和蔣介石的關系日漸密切,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jié)婚,譚延闿為介紹人。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臺后,蔣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經(jīng)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兒譚祥有時便隨譚延闿回蔣家。譚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學校畢業(yè),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品貌端莊、聰穎出眾,又輩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闿“經(jīng)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譚延闿患腦溢血,病中囑托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譚祥擇夫,并囑蔣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軍將士。同年去世,國民政府下令國葬,其墓就建在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東面數(shù)公里處。
譚延闿的女兒譚祥,嫁給了后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副總統(tǒng)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