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雍正登基幕后探秘 雍正手握神秘力量助其奪位

        2017-03-09 08:08: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雍正血統(tǒng)之懸疑 雍正登基之事,始終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之中,其間蹊蹺之極,難以琢磨。 早年有一部書,叫做《清朝野史大觀》,書中說:康熙十

        雍正血統(tǒng)之懸疑

        雍正登基之事,始終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之中,其間蹊蹺之極,難以琢磨。

        早年有一部書,叫做《清朝野史大觀》,書中說:康熙十四年,清圣祖立第二子胤礽為太子。四十七年,以不類己而廢之,幽禁咸安宮。次年復(fù)立之。五十一年,仍廢黜禁錮。他子亦不立。及六十一年冬,將赴南苑行獵,適疾作,回駐暢春園,彌留時,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tǒng)?!彼^十四皇子者胤也。賢明英毅,嘗統(tǒng)帥西征,甚得西北人心,故圣祖欲立之。而卒為其兄世祖所攫。世宗蓋偵得遺詔所在,欲私改“十”字為“第”字。遂以一人入暢春園侍疾,而盡屏諸昆季,不許入內(nèi)。時圣祖已昏迷矣。有頃忽清醒,見世宗一人在側(cè),詢之,知被賣,乃大怒,投枕擊之,不中,世宗即跪而謝罪。未幾,遂宣言圣祖上賓矣。世宗即位,改元雍正。這里說的是,康熙死前并沒有故意擺烏龍,不留遺詔,而是留下了傳位十四阿哥的詔書,但這封詔書落到了四阿哥胤禛的手中,四阿哥拿過來一看:哎喲……老頭怎么寫錯了一個字啊,把“于”字錯寫成“十”了,我得幫老頭改過來……于是,“傳位十四阿哥”這句話就變成了“傳位于四阿哥……”

        這個說法,在中國民間一度成為了“定論”。但是顯然,只這么一個定論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所以書中還有新的猛料爆出:或曰:竊詔改竄之策,年羹堯?qū)嵵鞒种?。蓋世宗之母,先私于羹堯。入宮八月,而生世宗。至是,乃竊詔改篡,令為天下主。故當(dāng)雍正時代,羹堯權(quán)傾朝右,而卒以罪誅。是又一說矣。這里說的就更離奇了,說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在入宮之前,人家是有男朋友的,這個男朋友名叫年羹堯。此人乃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傳奇人物,有著許多神異的傳說……這里說年羹堯不辭辛苦地將烏雅氏搞大了肚皮,然后烏雅氏就拖著大肚皮進(jìn)了宮,生下了小雍正……

        照這個說法,雍正實際上是年羹堯的親兒子,與愛新覺羅一家沒有絲毫關(guān)系。

        實際上,《清朝野史大觀》這本書,雖然說的是“野史”,卻也不是捕風(fēng)捉影,憑空杜撰。這本書,是匯集了自雍正時代以來民間輿論的反映,說白了就是雍正年間的小道消息和坊間百姓言論的集成,正是因為當(dāng)年這些小道消息在江湖之中傳得沸沸揚揚,所以書生曾靜才以此為據(jù),撰文批評了雍正。

        話說曾靜關(guān)起門來,對雍正諸多錯誤行為進(jìn)行了批評之后,就琢磨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以免讓雍正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yuǎn)……拿出什么行動呢?

        要不就造反吧。曾靜想。

        可曾靜只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這反又是如何一個造法呢?忽然之間他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朝統(tǒng)兵的大將叫岳鐘琪,這個老岳端的了得,是南宋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直系后裔。再推究起來,早年間岳飛抗金,打的就是金兀術(shù)、哈迷蚩這些女真人,可是現(xiàn)在金兀術(shù)、哈迷蚩的后人坐了江山,岳飛的后代反倒替他們打工,這事不對頭啊,大大的不對頭。于是曾靜就派了自己的學(xué)生張熙去找岳鐘琪,理論理論這件事。

        張熙見到了岳鐘琪,先謳歌了岳飛的先進(jìn)事跡,然后質(zhì)問岳鐘琪:“你的祖先,抗擊女真人,成為了民族英雄,你再怎么著也不能給你的祖宗丟臉吧?可你怎么屈身于異族甘為奴才呢……那什么,你要是深明大義的話,趕緊站出來,跟朝廷劃清界限,反戈一擊,回頭是岸,未為晚也?!?/p>

        岳鐘琪道:“是極是極,先生說得真是太好了……來人,給我將這個書呆子抓起來?!?/p>

        于是張熙被岳鐘琪扭到朝廷,朝廷再往下追究,就把曾靜給追究出來了。發(fā)現(xiàn)了嫌疑犯曾靜,雍正才知道,這些不利于自己的市井傳言,已經(jīng)成為廣為人知的“公論”了。當(dāng)時他非常窩火,就命人將曾靜押入宮中,他要和曾靜面對面地展開公開大辯論。

        雍正:“老曾啊,我們做學(xué)問的,講究一個以史實為據(jù),以資料為準(zhǔn),不可以亂來的。你說我弒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這些生活作風(fēng)錯誤,是不是捕風(fēng)捉影?有沒有確鑿證據(jù)?”

        曾靜:“有啊,大家都這么說……”

        雍正:“大家都這么說有什么用?確鑿的證據(jù)你有沒有?比如說宮中的檔案?”

        曾靜:“檔案……那是你自己寫的吧?”

        雍正:“當(dāng)然是我寫的,不是我寫的,還是你寫的不成?”

        曾靜:“你自己寫的,那當(dāng)然……所以我說皇帝理應(yīng)我們讀書人來做,我們讀書人寫史,才不會像你一樣隱惡揚善,不尊重歷史……”

        雍正:“可不管怎么說,這些事宮中檔案上沒有,這你總得承認(rèn)吧?”

        曾靜:“我承認(rèn)……”

        雍正:“好,你承認(rèn)錯誤就好……現(xiàn)在我宣布,本次大討論勝利閉幕!”

        雍正皇帝就這樣贏了。只是他一個人贏了還不算,關(guān)鍵是他的觀點獲得了后世史學(xué)家們的一致贊同,以后再說起這事,史學(xué)家們就會追問:嗯,你說雍正弒父逼母?嗯,這事雍正的個人檔案上記載了沒有?沒有?沒有你瞎說什么?咱們史家要的是證據(jù),除非你能找來雍正的日記,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今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今天我終于逼死了我媽……”沒有雍正的日記為憑,你說什么都是沒用的。

        那么后世史學(xué)家所依據(jù)的這些證據(jù),到底能不能靠得住呢?答案是不能,因為清宮檔案中,缺失了一大塊。

        神秘的潛在力量

        諸阿哥爭位,不顯山不露水的雍正異軍突起,入主了皇宮,這件事讓人驚訝無比。實際上這事沒什么好驚訝的,因為雍正控制了一支神秘的力量。

        《嘯亭雜錄》上有兩段故事,說的就是這支可怕的力量: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大臣,新買了一頂帽子,就戴著這頂新帽子入朝,見到雍正謝恩的時候,雍正笑曰:“小心點兒,別弄臟了你的新帽子……”

        第二個故事,說的是大臣王云錦,晚上的時候和家人玩葉子牌,玩著玩著,忽然有一片葉子找不到了,找不到就算了……第二天上朝,雍正問他:“老王啊,昨晚上你干啥了?”王云錦回答:“沒干啥,就是和家人玩牌……”雍正又問:“玩得開心嗎?”王云錦說:“開始時挺開心的,可是后來有張牌怎么找也找不到了?!边@時候就見雍正慢慢地從袖子里拿出張牌來,問道:“怎么找不到呢?這張牌不是在這兒嗎?”

        《郎潛紀(jì)聞三筆》上,也有一段故事:說的是天津撫部周人驥,是雍正丁未年的進(jìn)士,他被朝中以禮部主事的身份派到四川掛職鍛煉,眨眼工夫掛職了三年,要調(diào)回京師了,臨行的時候,他的仆人來跟他打招呼,說是自己要回京師。周人驥說:“你急什么,再等兩天,我回京述職,帶你一起走?!蹦瞧腿藚s道:“我也是回京述職的。”周人驥大詫:“先人板板,你龜兒子述個什么職?”仆人笑道:“你娃還不知道呢?我原本是京中的秘密偵探,被派來跟在你身邊……幸好你沒惹我,否則的話……哼哼……”

        《滿清外史》中,還有一段故事:這里說的是一個內(nèi)閣供事,姓藍(lán),快到春節(jié)的時候,同事們都回家過年去了,只有姓藍(lán)的供事留下來值班。一個人橫豎無事,就弄了壺酒,對著月亮慢慢喝,這時候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走了進(jìn)來,身上的衣服非常華麗,藍(lán)供事心里說這家伙會不會有什么來頭呢……就急忙小心地迎上前去,請來人喝酒。來人欣然入座,一邊喝一邊問:“你是什么官?”藍(lán)供事回答:“不是官,是個供事……勤雜員的意思?!睂Ψ接謫枺骸澳悄愣脊┦裁词履兀俊彼{(lán)供事回答:“也就是收收報紙,發(fā)發(fā)文件……”對方又問:“這大過年的,別人都回家了,你怎么一個人待在這里?”藍(lán)供事回答:“正因為別人都走了,我才得留下來,這萬一要是有什么事的話……”對方又問:“那你天天在這里收收發(fā)發(fā),有什么意思呢?”藍(lán)供事回答:“有,有意思,熬到最后,可以弄一個小官來干干……”對方又問:“那你想當(dāng)個啥官呢?”藍(lán)供事回答:“最好能當(dāng)上一個廣東的河泊所官,那就太美了?!睂Ψ讲幻靼祝骸爱?dāng)個管理河泊的小官,這有什么意思?”藍(lán)供事回答說:“這你就不知道了,別看這個官小,可是送禮的人多啊……”對方哈哈大笑,起身離去了。

        第二天,雍正上朝,就問大臣:“聽說廣東有河泊所官,是真的嗎?”百官回答:“是真的,確實有這么個官,官不大,油水挺足……”雍正又問:“聽說內(nèi)閣有個姓藍(lán)的供事,真有這么個人嗎?”百官回答:“是有這么個人,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就聽雍正吩咐道:“傳旨,任命藍(lán)供事為廣東河泊所官,欽此,謝恩。”

        藍(lán)供事突逢這種好事,驚得嘴巴都合不攏,才知道昨夜與他聊天的人,竟然是雍正派出來的秘密偵探。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卻是載入正史的:曾經(jīng)有一個御史,態(tài)度堅決地反對某項提案。第一次反對,雍正沒理他;第二次反對,雍正裝沒看見;到了第三次,雍正終于批復(fù)了:你沽名釣譽,騙取名聲,騙三次就差不多了,再這么搞下去,信不信我把你腦袋切下來……“爾欲沽名,三摺足矣。若再瑣瀆,必殺爾?!?/p>

        那么這個御史,用來沽名釣譽的是什么事情呢?原來,這個御史是個同性戀,他深深地愛上了一名男演員,然而情天恨海,棒打鴛鴦,男演員竟然被選入南府當(dāng)差,從男演員晉升為警衛(wèi)員了。此一去,可謂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御史無法承受這種生離的折磨,就憤然上疏,反對將此男演員選入公務(wù)員隊伍……這事,早已被雍正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后面又加了一個批注:“這就好比狗正在咬一塊骨頭,忽然被人搶走了,你當(dāng)然怒火攻心了……”

        從正史到坊間傳言,都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一件事:雍正使用了一支隱秘的偵探力量,對朝中的大臣們進(jìn)行二十四小時貼身跟蹤。但有關(guān)這支密探隊伍的行蹤,我們沒有在大內(nèi)的宮廷檔案上看到。

        相關(guān)閱讀

        “改十為于”說

        雍正矯詔篡位“改十為于”,是清史中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之一。它說的是:“圣祖皇帝(指康熙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指雍正帝)將十字改為于字?!庇赫欠ɡ^位之傳言,以此最具代表性,但很遺憾,早就被爭辯對手輕而易舉地駁倒了。今天我們舊話重提,無意發(fā)起又一輪爭辯,而是想借此探討一下,“道理”與“實際”之間,有時會有怎樣的背離。

        “于”還是“於”?

        辯駁“改十為于”不成立的第一條理由是:“于”字在當(dāng)時應(yīng)寫成繁體的“於”,“改十為于”的說法本身就不能成立。從“道理”上看,這不可謂不充分?!案氖疄橛凇眱?nèi)中之義,無疑是篡改康熙帝的遺詔,那能不能換個問法:康熙帝到底使用“于”還是“於”呢?康熙帝確實使用“於”字,下面是一個例子,在江西巡撫郎廷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折中,康熙帝有親筆朱批:“凡地方大小事關(guān)於民情者,必須奏聞才是。近來南方盜案頗多,不可不細(xì)心察訪?!?/p>

        但康熙帝也寫“于”字的,他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折上有朱批:“巡撫宋犖,朕南巡二次,謹(jǐn)慎小心,特賜御草書扇二柄。賜李煦扇一柄。爾即傳于宋犖,不用寫本謝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與爾奏?!睉?yīng)該用“於”的地方,卻分明寫成了“于”。還有“與爾”也是用的今天所謂的簡化字。那么面對著這一不合理的“于”字,臣下如何反應(yīng)?李煦將皇帝旨意傳達(dá)給身為江寧巡撫的宋犖,宋犖上折謝恩,他在奏折中重抄了上述部分朱批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中的“與爾”兩字是用繁體字寫成,但“于”字并沒有使用繁體字的“於”。這充分表明,宋犖注意到了皇帝不符合“規(guī)范”的“于”字的寫法。

        宋犖是以這種獨特的抄寫方式,質(zhì)疑朱批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嗎?根本不是??纯此麑τ趦砂延n書扇的態(tài)度就可以知道:“仰見我皇上詩兼風(fēng)雅,書駕鐘王(指鐘繇、王羲之),臣什襲珍藏,世世永寶?!彼z毫不懷疑不“規(guī)范”的帶“于”字朱批。其實,這“規(guī)范”只是我們今天的規(guī)范罷了,實在是替古人瞎操心。曾有人推測,康熙帝有可能寫“于”,現(xiàn)在終于“發(fā)現(xiàn)”了實例,一個足矣!我們能夠說,僅就“于”字而言,如果康熙帝真有遺詔,如果雍正帝真的將“傳位十四阿哥(或皇子)”,改為“傳位于四阿哥(或皇子)”并公之于眾,那么,臣下是不會以“一字之差”否認(rèn)這份詔書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的。因此,以清代詔書中“于”與“於”不能通用就直接否定“改十為于”說,不能成立。

        必須稱“皇四子”“皇十四子”嗎?

        判定“改十為于”不成立的第二條理由是,傳位詔書這樣的重要文件,清代必須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類書寫格式。若“改十為于”,就成了“傳位皇于四子”(此時“于”的繁簡問題不再重要),這在邏輯上根本講不通?!盎蕩鬃印备袷降恼f法,有強有力的證據(jù),如雍正帝所頒行的康熙帝遺詔中說:“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边€有道光帝的親筆秘密立儲詔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币陨线@些原件具在,言之鑿鑿。但我們還是可以追問一句:那時必須要用“皇幾子”的書寫格式嗎?

        順治帝的傳位遺詔是這么寫的:“朕子玄燁……即皇帝位”。康熙時的冊封,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四十八年(1709年)復(fù)立太子允礽時,“允祉、胤禛、允祺俱著封為親王”——這些重要文件都沒有用“皇幾子”的格式??滴趿荒?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去世,十六日頒行康熙帝遺詔,四天后即二十日頒行雍正帝登極詔書。登極詔書的原件迄今未見,《清世宗御制文集》收錄的版本說:“……惟我國家受天綏佑,圣祖、神宗肇造區(qū)夏,世祖章皇帝統(tǒng)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臨御六十一年……二皇子弱齡建立,深為圣慈鐘愛……”這里的“二皇子”,指的是允祉。值得注意的是,《上諭內(nèi)閣》所收該詔書如是寫道:“……惟我國家受天綏佑,太祖、太宗肇造區(qū)夏,世祖章皇帝統(tǒng)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臨御六十一年……皇二子弱齡建立,深為圣慈鐘愛……”

        同一份詔書的不同抄錄版本,“二皇子”寫成了“皇二子”。何以如此呢?原來,十一月二十日的詔書,用“圣祖、神宗”指代皇帝先人,但是八天后即二十八日雍正君臣議定康熙帝的廟號為“圣祖”。如此一來,詔書中既有“圣祖”,又有“皇考大行皇帝”,后人看了肯定會莫名其妙,以為說的都是康熙帝。后來雍正君臣在編纂以往上諭時,對此做了必要的改動,改用“太祖、太宗”指代先人,同時也將“二皇子”改為“皇二子”。乾隆時篡修《清世宗實錄》采用的是改動后的詔書,也成為了最常見、通用的版本??滴醯蹅魑贿z詔和雍正帝登極詔書,都是最重要的文件,且前后相繼頒布,上述書寫格式的不一致,充分說明了康熙帝傳位之際,“皇子”的書寫并無固定格式。冊封、傳位等正式文件中“皇幾子”格式用法,應(yīng)是雍正以后才確定的。

        也正是因為當(dāng)時沒有固定的稱呼格式,才會有更多的傳言。朝鮮人記載說:康熙帝在暢春苑臨終時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焙髞硭餍杂辛顺C詔篡位的另一種版本:改“十”為“第”。民國時期天嘏所著的野史《滿清外史》說:康熙帝彌留時,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tǒng)?!庇赫鄹摹笆弊譃椤暗凇弊?。以“皇幾子”的書寫格式為據(jù),反對“改十為于”說,實際上是受到了后世官方文件書寫的影響,以此作為判定較早期的康熙帝傳位書寫的標(biāo)準(zhǔn),這是時空倒置,不足為憑。

        是書面遺詔,還是臨終遺言?

        第三種反對意見認(rèn)為,遺詔這么重要的文件,康熙時不可能只有漢文,也須有滿文,或首先應(yīng)是滿文;即便漢文改了,滿文的內(nèi)容也難以篡改,絕不像改漢字“十”為“于”那么簡單。對于“改十為于”說,此乃釜底抽薪的一擊。問題復(fù)雜,無法細(xì)辯,只是想指出,此說法同上面的一樣,都過于講求“道理”,而忘了“實際”。反對“改十為于”矯詔篡立說的,恰恰與他們的論敵有一共同的前提,即認(rèn)為確實存在康熙帝的遺詔。這里所說的遺詔不是指前面引述過的,雍正帝即位后公之于天下的康熙帝遺詔(此遺詔是在康熙帝去世后制作的),而是指康熙帝臨終前的遺詔,且它必須是書面遺詔,否則何談篡改?

        但真有這樣一份遺詔嗎?雍正帝第一次談到他繼位的情況,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秘密立儲之時。他說得很簡單:“我圣祖皇帝……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痹凇皞}促”“一言”的氛圍中,分明不會有什么書面遺詔。第二年,雍正帝又說:“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皇考陟天之后,方宣旨于朕?!钡搅擞赫迥晁终f:“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tǒng)付朕?!敝钡接赫吣?,他在親自頒行的《大義覺迷錄》一書中為自己繼位辯解時,還是如此立場,那就是:康熙帝只有“末命”,也就是臨終遺言,是口頭遺詔,而沒有書面遺詔。

        這不是偏聽雍正帝一面之詞。隆科多曾自言:“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睂τ谶@句話的意思,后世眾說不一,但沒有人否認(rèn)隆科多是康熙帝臨終皇位授受的見證人?!鞍椎鄢鞘苊迸c上面雍正帝所說的場景一致,都在表明了康熙帝傳位,只有臨終遺言,沒有書面遺詔?!案氖疄橛凇敝皇侵{言,乃爭奪皇位失勢的皇子身邊的太監(jiān)所編造,目的在于泄私忿。而歷來此說的反駁者自信“道理”在握,但未曾想到自己與被反駁者一樣,從一開始就遠(yuǎn)離了“實際”,因為沒有書面遺詔,那些關(guān)于詔書的種種“道理”,統(tǒng)統(tǒng)都無從談起。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