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藎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應公殉職的新聞記者
1903年,清朝光緒年間。陰歷六月的刑部有些冷清。光緒出生在六月,當月“例不行刑”,被稱作“萬壽月”。六月初八,慈禧“破例”發(fā)布一道諭旨。于是,刑部大堂出現(xiàn)了反常的一幕――8個獄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輪流捶打一名犯人的四肢和背部。整整4個小時后,犯人血肉橫飛,白骨盡露,可他還沒有死。最后,獄卒用繩子把他勒死。
這幕慘烈景象,《大公報》曾有報道:“骨已如粉,未出一聲。及至打畢,堂司以為斃矣。不意沈于階下發(fā)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他叫沈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殉職的新聞記者,去世時年僅31歲。這個用生命說真話的湖南漢子,生命的最后歲月充滿了悲劇色彩:無法推翻慈禧為好友譚嗣同報仇;揭露《中俄密約》惹來殺身之禍,被密友出賣。
年輕時的沈藎,思想激進,常和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商討國事。戊戌變法后,譚嗣同喋血菜市口,沈藎被迫流亡日本。1899年回國后,他冒險北上,打算在清政府統(tǒng)治中心展開活動。沈藎先到天津,受聘為報館訪事(即今天的記者),兼任一家日本報紙的通訊員。由于擅長交際,又有政治眼光和新聞敏感性,他不久便與八國聯(lián)軍的將士混熟。當時的北京,正處于八國聯(lián)軍控制。北京的名流聽說沈藎認識許多外國朋友,紛紛前去巴結(jié)。沈藎表面與貴族終日把酒言歡,實則為了打探消息。
1903年,沙俄背信棄義,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分期撤兵的約定,還提出新的“七條”要求強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喪權辱國,欲與沙俄締結(jié)《中俄密約》。密約事關中國的命運,沈藎覺得自己有責任在簽約之前把它昭示天下。終于,他通過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探聽到密約草稿并立刻寄給天津英文《新聞報》。密約提前在報上發(fā)表后,輿論一片嘩然,中俄簽約計劃成為泡影。
正當清政府全力偵察密約泄露的原因時,沈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打算聯(lián)絡李蓮英,置慈禧于死地。沈藎的兩個朋友,旗人慶寬和前翰林吳士釗,得知他的想法后,深感不安,決定聯(lián)合向慈禧告發(fā)沈藎。第二天晚上,毫無防備的沈藎被捕。審訊期間,他毫不諱言自己的言行,并大聲揭露慈禧企圖掩蓋中俄密約的賣國行徑。慈禧惱羞成怒,發(fā)布諭旨:“著即日立斃杖下。”沈藎慘烈犧牲后,革命派報紙《中國日報》發(fā)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為之號泣,志士為之飲血,各國公使為之震動,中西報紙為之傳揚,是君雖死之日,猶生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