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二帝來源之謎 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的歷史功績
我們常常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帝是我們民族的始祖。在歷史上,炎、黃二帝的記載實在太多,有人認為他們是遠古時期的帝王,有人認為他們是兩個部落,也有人把他們當作神來看待。那么到底是人還是神?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習慣上人們稱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而炎、黃是列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國語·晉語》,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為氏族名還是父名,則眾說不一。
炎帝的事跡,書中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一般把炎帝與神農氏說成是一個人過去將炎帝和黃帝,說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漢以后的皇帝那樣遠古時期的帝王。《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薄秶Z》的說法有所不同,說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史記集解》說黃帝號有熊氏,可能是以熊為圖騰而得名。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中,黃帝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功績還不止于此,《史記正義》說:“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用之有節(jié),令得其利也?!睘槭裁捶Q他為“黃”帝?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則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執(zhí)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zhí)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而治冬?!币簿褪钦f,黃帝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又因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
關于炎帝,人們認為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八帝五百余年。漢高誘注《淮南子》,說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號神農,南方火德之帝?;蛘f炎帝是生活在姜子一帶的部落首領?!妒辣尽さ巯灯钒蜒椎酆蜕褶r氏連到了一起,認為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yè)生產作出了貢獻。
一種傳說認為最初炎帝做了華夏族的帝王,黃帝只是炎帝屬下的諸侯。炎帝的事跡,古書中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一般常常把炎帝與神農氏說成是一個人,如《帝王世紀》即說“炎帝神農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創(chuàng)制耒耜等農業(yè)發(fā)明的功績,也就自然歸于炎帝身上了。據說炎帝一族傳了八代,共五百三十年,“無制令而民從”,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傳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時期,“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卻不能阻止,而且后來榆罔也開始不斷“侵凌諸侯”,于是,諸侯紛紛脫離榆罔,歸順于黃帝。黃帝修明政治,整頓兵力,鼓勵生產,安撫百姓。經過一番準備,率領諸侯在阪泉(相傳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在山西運城)與炎帝榆罔交戰(zhàn),經過三次大戰(zhàn),終于打敗了榆罔,黃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也有人說黃帝與炎帝本是兄弟,所以雙方的部落聯盟很快融合為一,后世稱炎黃子孫即來源于此。之后,黃帝又經過一系列南征北討,制服了不順從的諸侯,天下復歸于太平。黃帝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擁戴,農業(yè)生產得到發(fā)展。傳說黃帝還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門、棺槨、文字,為華夏文明的發(fā)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有關黃帝神話傳說的主要部分,莫過于黃帝與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了。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中,黃帝“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圖騰的部落為前驅。以雕、鹖、鷹、鳶為旗幟”,戰(zhàn)爭的規(guī)模顯而易見。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則異常慘烈,“血流漂杵”。在這場戰(zhàn)爭中,雙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術,即刻大霧彌漫,人馬相對而人影莫辨。黃帝便令風后制造出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將蚩尤打敗。隨后,蚩尤又請來了風伯、雨師,一時間,風雨大作,急風暴雨把黃帝的人馬攪得人仰馬翻。黃帝又請來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揮大軍以雷霆閃電之勢,沖亂了蚩尤部下的陣形,乘勝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殺掉,將其頭顱埋在涿鹿。至今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的涿鹿縣,還有一座蚩尤墳。炎帝、黃帝作為功績卓著的賢明帝王,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炎帝、黃帝死后,黃帝的一些后代子孫如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等,又先后做了帝王,他們不忘炎帝、黃帝對于華夏文明的開創(chuàng)之功,把炎帝、黃帝奉為始祖,率領臣民依時節(jié)祭祀、供奉。這樣,炎帝和黃帝就成了華夏族的共同祖先了。后來,由華夏族發(fā)展而成的漢族、中華民族,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一直尊奉炎帝、黃帝為始祖,于是也就自稱為“炎黃子孫”了。
從現代歷史科學的觀點來說,炎帝、黃帝的時代,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也沒有如后世那樣的帝王。當時,中華大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這些氏族和部落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有相互通婚的姻親關系,有祖族與支族及支族之間的血緣關系,有生產生活中的睦鄰友好關系,也有相互爭戰(zhàn)的敵對關系。由此而形成了幾個大的部落集團,其中中原部落聯盟(即華夏族)最為強盛,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都屬于這一部落聯盟,炎帝和黃帝還先后擔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從古史記載的內容來看,有專家認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都是少典氏族中分化出來的支族。這種祖族與支族的關系,由于后人不理解,故在古書中記載為父子關系。炎帝族從祖族中獨立出來后,很快便興盛起來,成為中原部落聯盟中頗有影響力的骨干族,他們的首領炎帝也就成了部落聯盟的首領。這種局面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先后繼任的幾位炎帝族的首領也都擔任了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職,并且承襲了“炎帝”這一稱號。因此,這時期可稱之為炎帝時代。幾百年以后,炎帝族漸漸衰弱了,黃帝族卻強大起來。這個時候的炎帝榆罔利用部落聯盟首領的職權,欺凌一些弱小的部落和氏族,這些部落和氏族便逐漸脫離了炎帝族,黃帝遂取代炎帝做了新的部落聯盟首領,從此開始了黃帝時代。
一些學者指出,炎帝和黃帝的時代,相當于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是中國中原遠古文化取得大發(fā)展的一個時期,原始農業(yè)文明繁榮,還有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這些成就是當時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可是在歷史的傳說中,往往把這些成就歸之于時代的代表人物,即當時的部落聯盟的首領炎帝和黃帝身上,因此他們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圣人,受到普遍尊敬。
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的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后,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經過長期發(fā)展而成的。所謂帝,只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有人認為這個傳說中的黃帝是個神,但也有人認為黃帝是真的存在過的一個歷史人物。黃帝究竟是人還是神?其實學術界至今仍無定論。
我國一些著名的神話研究專家認為,黃帝為一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起于雷電,最初之神職為雷神,后以雷神崛起而為中央天帝?!跋鄠魉L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最后,黃帝戰(zhàn)勝了其他四天帝,而建立了自己的神國。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統(tǒng)稱為華夏族,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前身。黃帝統(tǒng)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之后,便教導人們伐木筑屋,他發(fā)明了舟車、弓箭,還造字制樂、編歷法醫(yī)書;他的妻子螺祖則教民眾種桑養(yǎng)蠶,縫衣作冕,創(chuàng)造了中華的原始文明。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炎黃子孫”來稱呼中國人,這也反映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炎帝和黃帝的追溯與尊奉。
另有專家認為,黃帝是歷史上確確實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生下來就很神奇靈異,襁褓中就能說話,顯示了其與眾不同的稟賦。而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則是各部落間戰(zhàn)爭紛起的年代。黃帝以其聰明才智,將他周圍的部落團結起來,結成部落聯盟,并成為他們的軍事領袖。他修明政治,整頓武備,征伐四方,最終戰(zhàn)敗蚩尤,兼并炎帝部落,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統(tǒng)一后,他制禮儀,施教化,創(chuàng)立法規(guī)則典章,作為治世準則,并置官員到各處治理天下。實際上,他是以戰(zhàn)爭手段結束了各部落聯盟間的長期混戰(zhàn),建立了早期國家的雛形,從而開始了中華文明歷史的新統(tǒng)一,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
黃帝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也各有不同。有記載說,他曾居住在河北涿鹿縣,史稱“涿鹿之野”;又有記載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部落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于今天陜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帶。
更有學者認為,“黃帝”的名稱實際上反映了原始農業(yè)文明時期,人們對黃土地崇拜的一種特殊感情。黃帝所處的時代,我國華北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已普遍進入農耕時期。黃帝征服各部落后,非常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他命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qū)占星氣、大撓造干支、容成造歷法,并按天時,審地利,播種百谷草木,并教民節(jié)用水火材物,他還專門設立土地種植之官“后土”。這一切都使得當時的農業(yè)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古史記載便稱他為“以土德而王”,因土地為黃色,故而稱為“黃帝”。這種因對土地的崇拜而衍生的黃色崇尚,在后代的歷史中進一步發(fā)展。后世的帝王們都要依據黃帝的故事,“數用五,服尚黃”,從而逐漸將黃色演變成為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征。
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功不可沒。在他們的身上,同時凝聚了許多神話傳說的影子。關于黃帝之死,歷代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據說,黃帝并沒有死,而是乘龍升天了。現在陜西黃陵的圍墻正面,還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個大字。這也反映了人們對他的一種尊敬和愛戴,對他的部族和后代們的美好祝愿。
學者馮天瑜指出,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東夷集團的活動區(qū)域大致在今天的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一帶,即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布區(qū)。傳說中的太皋、射日的后羿及與黃帝惡戰(zhàn)的蚩尤,都屬于這個集團。苗蠻集團主要活動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即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分布區(qū),東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歸于此集團。著名的伏羲、女媧及三苗、祝融氏,都屬于這個集團。華夏集團發(fā)祥于黃土高原,后沿黃河東進,散布于中國的中部、北部部分地區(qū),大約相當于今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區(qū)。華夏集團以黃帝和炎帝兩人為主。這三大集團之間,既有和睦共處的安定,也有大動干戈的戰(zhàn)爭。后來黃帝兼并炎帝部落,統(tǒng)一其他各部。黃帝、炎帝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華夏集團也因為其連續(xù)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為中華民族的古老代表。(轉自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