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南宋亡國的直接原因 外交政策導致最終結(jié)局
兩宋亡國的直接原因——外交戰(zhàn)略錯誤
哈爾濱東南方向的阿城區(qū),金上京、開國皇帝阿骨打的陵墓遺址和金源歷史博物館都在那里。翻開那一段歷史,很有意思。
中國歷史上,在宋代出現(xiàn)過兩個“三國時期”:先是北宋、遼國、西夏,后是南宋、金國、西夏。由于北宋、南宋的錯誤外交戰(zhàn)略方針,直接導致先后亡國。
前三國時,遼國勢大,西夏兇悍,北宋兩面作戰(zhàn),吃盡了苦頭,楊家將“滿門忠烈、一家寡婦”就是當時對局的寫照。后北宋采取給遼國、西夏各歲幣幾十萬,以“錢換和平”,國家安稍安,卻苦了百姓。隨著女真人阿骨打在遼國的后院崛起,以3700人就擊敗遼兵十萬,建立金國,遼國從此江河日下,不再是北宋的主要對手了。
為了滅遼,金國主動與北宋聯(lián)盟,并許以燕山一帶十七州歸還宋為誘餌。而遼為自保,也要想與宋聯(lián)合抗金。宋庭童貫等權(quán)臣則積極主張與金聯(lián)手,認為這下可以滅遼報仇雪恨了。有識之士則力陳不可,說遼滅了,藩籬沒了,與強悍的金國為鄰,會大禍臨頭。宋朝庭采納了童貫之流方針,兩次出兵配合攻遼。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就攻下北宋都城汴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也完了。
后三國時期,金兵不斷南進,南宋只有招架之功。好不容易出了個岳飛,大有收復河山之勢,還被朝庭懾于金國的恐嚇給殺害了。可當蒙古雄起,滅西夏,占了大半個金國,就提出要與宋聯(lián)盟共同滅金。南宋又是上下齊喝采,認為復仇的時候到了,機不可失。同樣有人反對,說已有前車之鑒,與金盟滅遼,“后卒取禍”,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苫栌够实奂叭撼疾宦牐Y(jié)果蒙軍金滅后,南宋也被滅了,“三國歸元”。
兩宋先是長期奉行軟弱投降的方針,被動挨打,后又以為可以捏軟柿子,揀便宜,結(jié)果把命搭上了。如果當初北宋聯(lián)遼抗金,南宋聯(lián)金拒蒙,歷史就可能重寫。北宋、南宋錯誤的外交戰(zhàn)略直接導致了亡國。相反,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處于弱勢的蜀國,諸葛亮采取“聯(lián)吳抗曹”的對外戰(zhàn)略方針,使自己不斷發(fā)展壯大,成鼎足之勢。后關(guān)羽違背這一戰(zhàn)略,對吳、曹兩面作戰(zhàn),兵敗身亡失荊州;劉備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傾全國之兵伐吳報仇,再遭全軍覆滅,幾乎亡國。后諸葛亮不計前嫌,重新恢復“聯(lián)吳聯(lián)曹”的戰(zhàn)略方針,才轉(zhuǎn)危為安。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國,共同的利益可以化敵為友。誰的威脅最大,誰就是真的對手。兩宋采取“傍大款”外交,自取其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