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禧面對列強武力威脅放硬話 一把黃土也不給
薩瓦戈被迫把要求降低到在中國沿海獲得一個加煤站,但此時慈禧太后已看穿了意大利的實力,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
1919年6月28日,中國在巴黎和會的代表顧維鈞等人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拒絕把德國在山東侵占的權益轉交日本。在很多人的印象中,90年前的這個事件是積貧積弱的中國在外交中第一次對列強“說不”,其實,晚大清朝廷也曾有兩次頂住列強武力威脅,維護中國領土主權的例子。
1.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及周邊地區(qū)
沙俄是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1858~1864年,沙俄利用太平天國戰(zhàn)爭和英法聯(lián)軍侵華,通過三個不平等條約,割讓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44萬平方公里,但仍欲壑難填,繼續(xù)向東擴張。
伊犁是大清朝廷在新疆統(tǒng)治的中心。1864年后,中國新疆局勢混亂,出現(xiàn)多個割據(jù)政權,中亞古國浩罕汗國的軍官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持下趁機入侵新疆,占領南疆大部和北疆一部分(南北疆以天山為界)。1871年,沙俄以“代收代守”的名義,侵占了伊犁所在的伊犁平原和伊犁河上游谷地等廣大地區(qū)。1872年,大清朝廷派出的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榮全與沙俄代表博戈斯拉夫斯基談判收回伊犁,但俄方極為蠻橫,不僅拒絕交還,還趁機提出領土和經(jīng)濟侵略要求。此時,從負責交涉的榮全,到主管大清朝廷外交事務的奕和同治皇帝,都認識到必須以武力為后盾才能收復伊犁。
從1876年到1878年初,朝廷軍隊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粉碎了阿古柏建立的侵略政權,收復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各地,為收復伊犁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戰(zhàn)略條件。
2.左宗棠:割地猶如投犬以骨
但沙俄仍然對交還伊犁采取拖延態(tài)度,大清朝廷派出曾任直隸總督的崇厚為出使沙俄頭等欽差全權大臣。崇厚從海路到達沙俄京城圣彼得堡。沙俄在談判中提出新的領土要求,崇厚將其報告總理衙門。負責外交事務的恭親王奕表示“此必不可許之事?!钡?,崇厚竟然無視總理衙門的明確指示,擅自接受沙俄要求,簽訂割地喪權的《交收伊犁條約》(又稱《里瓦幾亞條約》或《崇厚條約》)。
除李鴻章外,各地軍政大員紛紛反對簽約,負責督辦軍務的左宗棠指出,割地猶如“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不止”,只能刺激沙俄的侵略野心。朝廷應該“明諭邊臣,整備以待”,“先折之以議論,委婉而用機;次決之以戰(zhàn)陣,堅忍而求勝”,將外交斗爭和軍事斗爭相結合。
1880年1月,同治皇帝下令將崇厚革職拿問,2月又致書沙皇,宣布拒絕批準條約,并派遣曾紀澤(曾國藩的兒子)為欽差大臣出使沙俄,改訂條約。同時,密令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劉坤一等各地軍政大員和駐防東三省、新疆及烏里雅蘇臺(外蒙古)的將領,加強防御,準備抵抗沙俄入侵。
沙俄果然進行武力威脅,在中俄邊界西段,沙俄土爾克斯坦總督考夫曼和新西伯利亞總督卡茲納科夫,集結重兵,準備分三路進攻新疆。在中俄邊界東段,也準備侵占東北三省。沙俄海軍上將列索夫斯基指揮的數(shù)十艘軍艦,也向遠東開進,揚言封鎖渤海,進逼北京。左宗棠則針鋒相對,帶著棺材來到新疆哈密,表示為國捐軀的決心,其部下劉錦棠制訂了分兵三路收復伊犁的計劃。此時,沙俄剛剛結束與土耳其的戰(zhàn)爭,實力受損,外交孤立,戰(zhàn)勝中國的把握并不大,因此被迫回到談判桌上來。
曾紀澤認為,當時的中俄交涉,主要包括分界、通商和賠款三個方面,“分界既屬永定之局,自宜持以定力,百折不回”,其他兩方面可以做一些讓步。沙俄表示可以多交還一些伊犁土地,但必須將其他地方割讓沙俄,以作為“補償”。沙俄外交部官員布策竟追問:“中國沿海地方何處可讓?”曾紀澤答之:“我想自今以后,中國地土斷無再讓之事。”在談判幾乎破裂之時,曾紀澤一語粉碎了沙俄的野心:“倘兩國不幸有失和之事,中國以兵威來索土地,則何地不可索,豈獨伊犁乎!”
在這次交涉中,大清朝廷一直沒有被咄咄逼人的沙俄所嚇倒,1881年2月,中俄《改訂條約》(又稱中俄《圣彼得堡條約》或中俄《伊犁條約》)簽訂,該條約雖然仍是個不平等條約,但中國虎口奪食,從沙俄手中爭回了不少領土,也鞏固了新疆西北部的邊防。
3.1899年意大利覬覦浙江三門灣
1895年,中國被小小的日本打敗,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898年,山東的膠州灣、威海衛(wèi)、奉天(今遼寧)旅大、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和九龍到深圳河之間(今香港新界),連續(xù)被德英俄法強租,租期長達近百年,租借地內中國主權全部被剝奪,幾乎相當于割讓。
看到列強屢屢得手,后起的意大利也蠢蠢欲動,把一艘叫“馬可·波羅”號的驅逐艦,開到中國物色港灣。189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向大清朝廷發(fā)出照會,要求租借浙江的三門灣(位于寧波和溫州的中間)為軍港,同時要求修筑一條從三門灣通往鄱陽湖的鐵路,并把浙江南部納入勢力范圍。
然而,意大利人打錯了算盤,意大利自身的實力和國際環(huán)境都不利于它對華作戰(zhàn)。意大利漢學家白佐良和馬西尼寫的《意大利與中國》一書等資料,記載了意大利的野心是如何被中國粉碎的。
4.中國認識到意大利實力有限
早在幾年前,大清朝廷駐英、法、意、比四國大臣薛福成就曾上書總理衙門,稱意大利是一個弱小的國家,而且處于深重的經(jīng)濟危機之中,因此無力武裝侵略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的維新派領袖,也認為意大利自不量力。梁啟超在日本橫濱開辦的《清議報》,引“某外交家”的話,勾勒了意大利政府財政困難,而且面臨法國和奧匈帝國秘密支持的教皇復辟陰謀的情況。梁啟超寫道:“意之國情已若此,豈能與列強逐鹿于清之中原哉……”
在當時,能稱為強國的是英國、德國、沙俄、法國、美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日本八國。借助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的機遇才在1870年最終完成統(tǒng)一的意大利,被列寧稱為“貧窮的帝國主義”。189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被擊敗,被迫向埃塞俄比亞賠款,更暴露出其國力之弱。
當時,意大利表面上與德奧結盟,但其與奧匈帝國在阿爾卑斯山區(qū)和巴爾干地區(qū)矛盾重重,因此在遠東不可能得到德奧的真正支持;同時,意大利和法國在北非的野心發(fā)生沖突,因此其在遠東的擴張計劃遭到法國的暗中反對,法國甚至把意大利打算占領中國港口的情報送給中國。沙俄在遠東的立場和盟友法國保持協(xié)調。英國已經(jīng)把整個長江流域看作自己的勢力范圍,自然不希望意大利橫插進來,美國在探明英國態(tài)度之后,也不支持意大利。日本出于將來獨霸中國的野心,不可能希望歐洲國家占領港灣。
此外,意大利在索馬里以東完全沒有殖民地,一旦與中國開戰(zhàn),如果英法不予支持,那么后勤補給和艦船維修的困難很大,容易提前上演1905年沙俄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之后在遠東被殲滅的慘劇。
5.《泰晤士報》等媒體嘲諷意大利
這樣,意大利唯一的寶,就壓在大清朝廷不敢一戰(zhàn)的判斷上了。得知大清朝廷對照會不予理睬,意大利政府向其駐北京公使馬蒂諾發(fā)出電報,讓其對大清朝廷發(fā)出最后通牒,稱如果在4天之內不接受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將與中國斷交,其艦隊將攻取三門灣。然而,在得知英國愿意幫助調解之后,意大利政府又下令撤回最后通牒,此事淪為歐洲媒體的笑料。
而大清朝廷卻沒有把這當作玩笑。1899年10月,在全軍覆滅4年之后已購艦重建的北洋水師接到命令:做好南下浙江沿海的準備,如果意大利艦隊入侵,立即予以痛擊。水師上下士氣高昂,主力驅逐艦海天號管帶(艦長)劉冠雄表示:“義(意)人遠涉重洋,主客異勢,勞逸殊形,況我有海天、海容、?;I、海琛等艦,尚堪一戰(zhàn)?!北毖笏畮熃y(tǒng)領葉祖珪命令各艦做好戰(zhàn)斗準備。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也接到命令,率領他的新建陸軍以鎮(zhèn)壓剛剛興起的義和團為名,向山東沿海秘密集結,準備進行反登陸作戰(zhàn);山東巡撫毓賢則下令全境嚴防意大利人以任何名義進入。
意大利新任駐華公使薩瓦戈帶了4艘軍艦同行,到達上海,企圖讓朝廷軍隊不戰(zhàn)而退,卻又不敢真的開戰(zhàn)。一個月后,他只得來到北京談判,卻在談判中把表示歐洲大國關系的“歐洲協(xié)調”一詞(Concert of Europe)翻譯成“歐洲劇場”,稱“意大利是歐洲劇場的重要成員”,意大利果然像劇場里的小丑一樣被《泰晤士報》等媒體嘲諷。最終,由于意海軍當局表示無力戰(zhàn)勝中國,意外交部嚴令薩瓦戈放棄任何武力行動。薩瓦戈被迫把要求降低到在中國沿海獲得一個加煤站,但此時慈禧太后已看穿了意大利的實力,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得知大清朝廷的強硬態(tài)度,本來已經(jīng)內外交困的意大利政府迅速倒臺,新政府放棄了對中國沿海的任何要求。
大清朝廷在這場斗爭中的勝利,打消了荷蘭等二流列強想趁火打劫參與瓜分中國的念頭,此后中國再也沒有被迫“租借”領土,這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反抗意大利割占三門灣的斗爭中,大清朝廷對敵人的實力和國際環(huán)境有比較準確的判斷,又認真?zhèn)鋺?zhàn),這是成功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