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沉痛剖白:我的八大性格弱點及病源
蔣介石這個人,沒想到他有這么真誠、勇敢、深刻的自我反省。也許,這正是他敗退臺灣卻沒有后悔死、痛苦死、而能盡快調(diào)整心態(tài),開創(chuàng)新局,并得享88歲高壽的原因吧?今天忽然想起談蔣介石這個人,是因為看到他在日記里反省自己的性格弱點,感受到他很真誠,也看到他的反思還有不足,想跟朋友們聊幾句。
在臺灣的老年蔣介石
1936年11月10日,蔣氏在日記中分析自己“一生短處缺點與病源”:
甲、用人未及科學方法,并無綿密計劃;
乙、用人專用其才,而不計其德,不能察言知言;
丙、缺乏匯聚功能,部屬中自生矛盾與沖突;
丁、本人沖動性大,繼續(xù)性少,手令多而變更性繁,此乃思慮不周,行動輕率之過也;
戊、感情常勝于理智;
己、不注重提綱挈領,細事操勞過多;
庚、長于應變,短于處常,用人行政皆于臨急關心;
辛、各部機關未能調(diào)整充實。
年輕時期的蔣介石
除了最后一條,其它7條總結不可謂不犀利,認識自己、批判自己不可謂不嚴厲。不過,在我看來,仍然偏于表象,而未能深入認識到真正深層原因。
人所有的觀念、行為、情緒,背后都是最深層的欲望和恐懼在影響著。我們看到的只是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而已。我在前幾年看過《蔣介石日記》,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當黃埔軍校之前的那幾年,內(nèi)心充滿著的抱怨、牢騷、憤懣、痛苦和掙扎,甚至幾次辭職不干了。在他看來,人際關系中到處是相互猜疑、傾軋,小人當?shù)溃姝h(huán)境極為惡劣。看起來,那時的老蔣就是一悲催屌絲男。
蔣介石,我小時候(80后那些年)在大陸一直被稱為“老蔣”、“蔣光頭”,或者“運輸大隊長”。當然,國軍會稱呼他為委員長、校長。運輸大隊長這個外號顯然有嘲笑之意,是說他不會打仗,槍炮都被解放軍繳獲了,像是送槍送炮。
抗戰(zhàn)時期的蔣介石
后來我認了字,看了書,才慢慢認識到事情有很多側面,并非想的那樣。
要了解現(xiàn)代中國的奮斗,不可不知蔣介石。要看一個人如何面對失敗,“校長”也是一個極佳案例。如有機會去臺灣,一定抽時間好好看看,老蔣在剛去臺灣那幾年是怎么挺過來的,走過了怎樣的一條心路歷程。
被打倒了,他再站了起來;慘敗了,他再創(chuàng)了輝煌。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心路,也一定是一條喜悅的心路。一定會對我們有很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