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就英年早逝 唐太宗晚年腐敗程度有多不堪!
縱觀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歲時就英年早逝,是天命還是人為?兩征高麗,修造宮殿,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能不能說他晚年變成了昏君?傳說中的輝煌圣殿或許早已蛛網盤結、荒草沒膝,讓我們穿越時光的迷障,展開貞觀畫卷,用智慧的心靈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判。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wěn)固、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yǎng)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但是,到貞觀中晚期,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和其權力的日益鞏固,他驕傲自滿的情緒大大地滋長并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
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剛愎自用。史書記載,唐太宗晚年,自認為文韜武略都大大超過了古人,經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開始對群臣意見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嚇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xiàn)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fā)現(xiàn)他“漸惡直言”,他惱怒之下差點殺了魏徵,后來是賢惠的長孫皇后以“明君賢臣”之華詞才勸其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最后還是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直到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
二、他不聽勸告,好大喜功,兩征高麗。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耗資巨額,民不聊生,以至于激化了階級矛盾,結果引發(fā)農民起義。
三、大造宮殿,奢侈腐化。貞觀十一年(637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宮,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642年)又下詔稱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浪費現(xiàn)象加劇。
這樣的做法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但更為荒唐的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