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最偉大的皇帝但歷史記憶卻差距如此之大?
中國歷史文明璀璨,各大王朝都留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歷史記憶。那今天我們提到的兩位帝王都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值得驕傲的存在,兩位的功績可謂是不分上下,但最后的的歷史記憶卻相差極大,分別是——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
若大家對于歷史感興趣,那么這兩個相接的王朝,隋朝、唐朝那一定很熟悉,兩大王朝都有過空前的盛世,史學(xué)家也習(xí)慣稱兩王朝為隋唐。歷史上,隋煬帝、唐太宗,他們都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都是父輩逼迫先朝皇帝“禪位”,然后稱帝改朝。兩位皇帝都曾經(jīng)威震四方,一統(tǒng)江山,名存百越,隋煬帝被突厥尊為圣人可汗,唐太宗被突厥尊為天可汗,這一點上可以說是中國王朝上絕對的征服外朝,都曾有過萬國來朝,各番朝貢不斷。兩位都曾極度奢華,不顧眾人勸說一度縱容自己的鋪張浪費。他們也都遠征高麗句卻都是勞民傷財,所獲不大。兩位皇帝也都是非嫡長子而繼承皇位的,都是政治斗爭下的勝利者。兩位也都是有著帝王的好色荒淫,隋煬帝強占父皇妃子,唐太宗也在獲得帝位后將弟弟的王妃納入自己宮中,在帝王身上幾乎都有著荒淫好色的一面只是隋煬帝的被放大了,而唐太宗的則被隱藏起來了。
隋煬帝在許多方面都有建樹,軍事上,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就開始在軍事方面嶄露頭角了,最后一統(tǒng)南北,在之后的對外戰(zhàn)爭中更加有建樹,對于他之后登基為帝更是多次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chǔ),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fā)動了戰(zhàn)爭,致使大隋王朝威震四方,多次的對外戰(zhàn)爭,特別是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拖垮了大隋,同時也使王朝最尖銳的矛盾暴露無疑,從此王朝開始衰敗;
在社會制度上,他還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度,擴大的官吏選拔的范圍,削弱了門閥對于官吏的世襲,也進一步弱化了貴族士族的官僚統(tǒng)治,更加是為后世的人才選拔提供了最深遠的影響,一直影響后世王朝,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提供了新的動力;在文化上,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還珍惜圖書,整理收集了很多典籍,若不是戰(zhàn)亂丟失以及后期的護養(yǎng)不當(dāng),很多的珍貴文學(xué)還可以留下更多。他在位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為了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軍事、政治出發(fā),隋煬帝決定開始建造的。605年,開始開鑿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全長2700公里,是以洛陽為中心經(jīng)過了7個省市,貫通了五大水系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但是最可悲的就是那個時候的大隋并不適合這種大型的土木工程項目,那時的大隋已經(jīng)在幾次遠征高句麗并無重果后國內(nèi)矛盾極為激烈了,最終大量的使用人民進行如此大的土木工程,也是加速了大隋王朝的崩塌。
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guān)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各地軍閥混戰(zhàn),在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在他扳倒太子,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之后更加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盛世,更是以一代明君典范載入史冊。
其實隋煬帝的功勞不比唐太宗少,甚至可以說是唐太宗是直接享受了隋煬帝的“勞動果實”,科舉制的開始讓唐朝繼承改進,大運河的開發(fā),加速了唐朝的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但是最終隋煬帝卻落得個昏庸無能,荒淫無度的昏君,而太宗皇帝卻是名垂千古,一代明君。可能最主要的是隋煬帝是亡國之君,極盛帝國毀在他手上,到最終他自己也沒得善終,作為一代君王死后連一口棺材也沒有,只能被偷偷埋在了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可悲之極啊。不過真的誰對誰錯,歷史是公正的,希望之后對于隋煬帝楊廣的評價會公正一點吧,也希望不要過多受影視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