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史上最傳奇的草根皇帝
朱元璋簡介: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鐘離太平鄉(xiāng)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quán)。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但他建立的明朝,不見得有平民性,更別說多一點(diǎn)民主。
朱元璋不愿人們提他的出身。據(jù)說,明代有個富人請名士祝枝山寫一副對聯(lián)。這個富人出身貧寒,做過彈棉花的活。祝枝山給他寫的對聯(lián)有點(diǎn)調(diào)侃:
三尺冰弦彈夜月,
一天飛絮舞春風(fēng)。
字面很雅,傳出來的形象是彈得一片飛絮,夜里也得開工。這個富人并沒有不高興,說:我就是這樣的出身。但對朱元璋,是絕對開不得這樣的玩笑的。
朱元璋的祖上幾代,就四處游徙(沛,句容,再徙泗州,鐘離),是個沒有恒產(chǎn)的家庭。十七歲那年,天旱、蝗災(zāi)、大饑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都死了,“貧不克葬”(《明史本紀(jì)》)。鄉(xiāng)人劉繼祖給一塊地讓他們下葬,這就成了以后的鳳陽陵。接著,朱元璋“孤無所依”,去皇覺寺做僧人,僧人都得托缽求食,朱元璋出去“游食”了三年,回到皇覺寺。所以,朱元璋做過和尚,討過飯。他后來很不愿提起這經(jīng)歷。
到了元朝末年,“元政不綱,盜賊四起”。四起的有劉福通、徐壽輝、趙均用、方國珍、郭子興等等。有的已經(jīng)有自稱為帝(如徐壽輝)。那時元朝的政府極其腐敗,面對這樣的局面,“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這樣的元將,不敢去打真正的起義兵,卻還要隨便抓良民說是賊盜,去向上面報功。人們愿做順從的良民也做不成了。
朱元璋想,天下這么亂了,該怎么辦呢?他求卜,“去留皆不吉”。于是再卜,求問:“得毋當(dāng)舉大事乎?”這卜得“吉”了。那就去參加起義造反的隊伍吧。他就去找郭子興。郭子興覺得這個人相貌不凡,留他做親兵。朱元璋表現(xiàn)出有領(lǐng)兵的才能,“戰(zhàn)輒勝”。漸漸擁有自己的一支隊伍,有徐達(dá)、湯和、費(fèi)聚等骨干(后來都成了大將)。這時候,朱元璋覺得好些起義領(lǐng)袖都不成氣象(如彭大、趙均用的隊伍很“暴橫”,郭子興則“弱”),覺得與他們都“無足與共事”,于是統(tǒng)率了自己的一支隊伍,在橫澗山與元將張知院打了一仗,“收其卒二萬”。這前后,十分有見識的李善長也來歸。從此形成了一支不平常的勢力,領(lǐng)袖朱元璋有雄才,有勇將有謀士(其后又有出名的劉基來歸)。這時朱元璋的根據(jù)地是滁州。
不久,元丞相脫脫大敗又一支起義軍張士誠,分兵圍六合,威脅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說:“六合破,滁且不免”,起兵救之。元兵來得更多了,朱元璋“設(shè)伏誘敗之”,打了大勝仗。
這時的朱元璋已顯示了多方面的才能,郭子興對他很重視。派兵打和州的時候,指定由他“總其軍”,做司令。朱元璋擔(dān)心眾將未必心服,就定明日開會。他有意遲到,眾將已到,右邊的位子坐滿了,朱元璋就坐在左邊(右邊是尊貴的位子)。開會了,決定一件件的事項,大家提出意見,朱元璋一一“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fā)一語”,朱元璋的分析很快,很中肯,眾人張大了眼睛無話可說,服了。這時朱元璋才拿出郭子興叫他“總其軍”的文檄,說明“奉命總諸公兵”,大家都“惶恐謝”。這是朱元璋的一次出色的表現(xiàn),在眾人面前立了威信。
在這以后,朱元璋地位日顯,發(fā)展迅速,終于成為皇帝,建立了明朝。
很清楚,朱元璋是以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多方面出色的表現(xiàn),打出江山來的。這樣的經(jīng)歷,如果說起出身下層,那不是更可自豪的嗎?大可以像平民出身做了皇帝的劉邦一樣,坦然與群臣敞開談?wù)摗拔覟槭裁茨軌虻锰煜隆?。偏偏朱元璋就是不能。在坐定江山以后尤其不能?/p>
朱元璋在坐定江山以后,開始對付功臣。也開始在文字上“雞蛋里挑骨頭”,因為他心底有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