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建筑 貴州布依族的建筑有什么特點
貴州布依族建筑
解放前,以耕種水稻為主的布依族人民,就其所分布的區(qū)域和住居的村寨,大多喜在乎壩河谷或依山傍水之處,故素有“布依水鄉(xiāng)”或“水鄉(xiāng)布依”的美稱。
其中有一部分也正因為祖輩以來都居住和生活在水邊,故也被稱“水族”或“水戶”。分布在羅平和富源一帶的布依族喜聚族而居,每個村寨少的十幾戶幾十戶,多則可達數(shù)百戶;同村寨的成員大都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因而一個村寨或一片地區(qū)往往都是出自同姓或同家。
過去,布依族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家長享有支配全家經濟和決定全家事務的權力。家庭組成的形式多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普遍低于男子。由于兒子長大成親后多與父母分居另蓋新屋,年老父母通常都隨幼子一起生活。按照不同的分布地區(qū),布依族的住房形式有好幾種。一殿以兩層的樓房居多,但也有雙斜面頂?shù)牟莘炕蛲叻浚霕欠亢推椒?。羅平縣八達柯今帶少數(shù)村寨仍保留了過去布依族王層樓房的建筑形式,即底層飼養(yǎng)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存放東西。
半樓房多是依山勢的斜坡修建,有的后半部為乎房,前半部則是樓居;有的則是右半部系平房,左半部為樓房。有的地區(qū)還保留了在住房朗友南或前后側面用當?shù)靥禺a的風尾竹鋪建供涼曬作物或衣服的陽臺;與傣族地區(qū)很相似。建筑材料各地均就近取材,普遍多利用當?shù)厮a的茅草、竹子、杉木和松木建蓋。
牛街公社以洪、以德大隊的布依住宅,則又多取用河邊的天然砂石削切為長方形的大塊石磚壘墻,既省工節(jié)料又美觀適用。解放前,大多數(shù)布依族勞動人民多佐簡陋的茅草房,只有極少數(shù)富裕人家蓋瓦屋。解放后,這一帶的布依族人民幾乎都建蓋了新瓦房,并特飼養(yǎng)牲畜的畜圈改建在住房附近,改變了域擊人畜困佐的不衛(wèi)生的狀況。
這一帶布依族住房的正堂屋內,普遍都設有“掛壁式”或“香案形”的神龕,也喜歡仿照漢族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和祖家牌位。房屋兩廂分隔成灶房、寢室或客房等。不論是平房成樓房均喜歡在室內設火塘,主要作烤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