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藝術
我們都說這世上沒有差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自然這個對老師的要求是極高的,同理,每個孩子只要不是疾病方面的原因,生來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的出現(xiàn)其實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和關注。
對于具有恐懼、焦慮、偏執(zhí)違拗、拒絕入托、厭學的孩子,良好的陪伴藝術會使這些有了心理問題孩子的狀況大有改觀,那么,父母的陪伴藝術究竟是什么樣的呢?現(xiàn)在就來介紹一下我們推薦的四種方式:改善交流、游戲陪伴、行為引導、故事暗示。
改善交流,它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父母比較堅定地懷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愿望,及時覺察、關懷自己突然出現(xiàn)的情緒,在和孩子的交往中,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當即識別和分析自身情緒反應中可能蘊含的心理問題。只有這樣,父母的意志才不會變成自己情緒的奴隸,父母能夠駕馭自己的壞情緒的,重新獲得理性,父愛、母愛才能真正投向孩子的身上。這很關鍵,很多父母從各種心理學書籍、講座里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但就是實際當中用不上,原因就在于根本問題沒去解決。有了上面的前提條件,父母就可以掌握和運用我們下面講解的改善交流的三個技術:情緒呈現(xiàn)技術;獨立意志技術;心理支持技術。
情緒呈現(xiàn)技術就是要讓孩子的情緒得以合理的呈現(xiàn)。分為兩個步驟:關注接納和支持呈現(xiàn)。上一集里我們說了幾種少年兒童典型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不管是兒童恐懼、還是偏執(zhí)任性、新環(huán)境焦慮、還是厭學,都會反映在一些具體的事件中,或者是同伴關系中的不適應、師生關系中的不適應、群體不適應、環(huán)境不適應、學習不適應,或者是一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每當孩子遇到事情或者遭受挫折的時候,來到父母面前,或者哭訴,或者沮喪,或者氣憤,或者焦急,父母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做出不恰當?shù)姆磻?/p>
第一種反應可能是忽視、敷衍,你還在忙著自己的事兒,或者腦袋里想著其他的問題,不管嘴里怎么說,孩子肯定能感覺到你拒絕和他交流,他就會變得心灰意冷。
第二種反映可能你立刻給予過度的安慰,那種嬌寵式的安慰,恨不得立即把他揣到自己溫暖的懷里。不但問題并不會因此而解決,孩子的心理力量還會被這種方式抽取掉,他不會成長,反而會退行。
第三種假豁達,“沒什么嘛!”“咱大方一點!”,孩子會感到很別扭,因為他不但沒得到支持,反而得到的實質(zhì)是一種否定,不被理解,撞上一面軟墻。
第四種,大道理,你立即給他講一番充滿智慧的哲理,用一件很好的東西去把孩子的腦袋攪渾。
第五種,餿主意。就是立刻給出具體建議或者要求。你給他出的主意再高明也是餿的,因為孩子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吸收并真正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行為方式,行動必須有心理力量基礎才能付諸實際。
那么什么方式是正確的呢?首先要關注,注視著他,全神貫注地聽,然后是接納,表現(xiàn)出你能聽懂,也能理解,如果這時候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傷心,一個撫摸或者擁抱也是接納。接納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最實在的安慰,它給了孩子最基礎的支持。接著就是等待并支持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宣泄呈現(xiàn)出來,如果孩子的情緒自己呈現(xiàn)有困難,父母也可以用一種詢證的方式支持孩子表達出來(“看起來你很失望”,“你覺得很不公平”“這有點讓人心寒”這樣的帶有試探性歸納的語言)。情緒呈現(xiàn)之后,孩子就有條件獲得獨立意志。
接下來第二項技術:獨立意志。在剛才講的情緒呈現(xiàn)之后,孩子會釋放出一種力量,就是探索問題解決的力量,因為這時候壞情緒的牽制和干擾因素降低了,孩子也從接納中獲得了安全感,俗話說有了依仗,于是他自然會把釋放出來的心理力量用在解決問題上面。父母要把依照自己的意志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孩子,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給自己出主意的設想過程、行動過程、和處理結(jié)果。盡管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很幼稚,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但是那是他寶貴的自我經(jīng)驗,孩子就需要犯很多錯誤,經(jīng)歷很多不完美。如果父母做到了交還權力,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的方式和結(jié)果絕不會一成不變,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越來越成熟,結(jié)果越來越理想,甚至有時候會反倒給你上一課。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順利地接受自己的權力,也有的孩子表現(xiàn)出一種過度依賴,“我該怎么辦?”“我不會解決”“我想不出來辦法”,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鼓勵孩子積極獨立地思考,訓練他獨立意志的能力。用一種信任的態(tài)度告訴他,“我相信你”,“辦法就在你聰明的腦袋里”,或者是一種提示“上一次你遇到了那個問題,我覺得你做得很棒”。這就是獨立意志技術,歸納起來就是:交還權力、全程尊重、鼓勵思考。
改善交流的第三項技術,積極支持技術。要求父母做到兩點:消滅魔咒,真誠欣賞。孩子最怕家長嘮嘮叨叨,那種嘮叨彌漫在整個空氣中,讓人頭昏腦脹、無處藏身。所謂嘮叨,就是抱怨加上啰嗦,是一種效力最弱、副作用最大的交流方式,因為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激發(fā)壞情緒,即使嘮叨達到了目的,孩子也是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為了逃避傷害被迫去做事,結(jié)果能好嗎?同時,嘮叨是一把“老刀”,走進孩子的心靈是需要被邀請的,孩子經(jīng)常會向父母發(fā)出這樣的邀請,這需要父母能及時讀懂孩子的“請柬”,不被邀請就強行進入就是入侵,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就像一只牡蠣被刀子撬開一樣難受。不嘮叨,一是要言語練達明快,二是要盡量減少指責性的語言,直接說出當前的情況,比如房間很亂,你可以說:“我看見客廳里尸橫遍野,立刻打掃戰(zhàn)場!”,這多好!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很擔心你寫不完作業(yè),沒法和我一起去游樂場了”,即便你非常生氣,也不要憤怒地羅列一堆孩子的錯誤進行批判,那叫泄憤,但是完全可以表達呈現(xiàn)自己的憤怒,“我氣得馬上就要爆炸了,還有五秒鐘爆炸,一、二、三!”。但是嘮叨還不是最具殺傷力的,最可怕的是父母的魔咒。有些家長是天生的預言家,最擅長給出壞的預言,“你考試肯定不能及格”,“你早晚摔得頭破血流”,有時候自己親自證明自己的預言“你今天晚上肯定挨打!”。結(jié)果是預言經(jīng)常靈驗,越是靈驗結(jié)果越壞,結(jié)果越壞,后面的預言準確度越高,最后,父母的預言變成了附在孩子身上的魔咒!這個魔咒必須由父母自己親自破除。反過來,富有建設性的、解決孩子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真誠欣賞,父母要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發(fā)現(xiàn)孩子長處和閃光點的能力,并且真誠而不矯作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欣賞,這種表達一定要用事實陳述的客觀方式呈現(xiàn),而不是直接戴高帽。這在前幾集就說明過。這對孩子成長是最有利的,一是孩子得到了鼓舞,獲得了正面力量支持,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強化了自己的長處,二是孩子會跟著內(nèi)化父母的這種積極的待人處世態(tài)度。
改善交流方式不僅僅有益于親子關系,上面說的這些交流的觀念和方式也完全可以并且應當在社會關系中發(fā)揮效能。不光是對孩子,如果在對朋友、對同事的溝通交流中也秉承這種理念的話,你就會成為朋友和同事心中最受信賴的人。
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第二種藝術:游戲陪伴。游戲是兒童最主要的活動方式,游戲像天使一樣陪伴兒童,游戲讓孩子宣泄情緒、陶冶性情、獲得知識、掌握技巧、領悟規(guī)則、擴展關系。對于兒童來說,他的認知、領悟力、抽象思維能力、內(nèi)省力、自控力還沒有發(fā)展到很高的水平,所以,一旦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很多心理治療技術難以發(fā)揮功效,游戲就成為了一種兒童心理問題的最佳治療方式(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一般的父母并不是心理治療的專業(yè)人士,不能通過游戲?qū)⒆舆M行系統(tǒng)治療,但是,父母陪伴孩子做游戲,往往發(fā)揮出比普通心理治療方式更好的作用。況且,兒童需要父母陪伴游戲,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且應當用心投入到游戲當中。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兒的游戲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游戲(過家家)、玩偶游戲、手偶表演游戲、黏土或者橡皮泥游戲、繪畫游戲等等,父母可以讓孩子選擇他現(xiàn)在喜歡的游戲項目。父母怎樣和孩子做游戲才能夠?qū)鉀Q孩子的心理問題發(fā)揮效能呢?
父母不是治療師,所以父母在孩子游戲中的功能就不是結(jié)構(gòu)性治療。父母的作用是:陪伴、鼓勵、客體呈現(xiàn)。他是一個忠實的游戲參與者。父母在與兒童的游戲過程中應該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認真投入。和孩子平等地玩兒,共同協(xié)商建立游戲規(guī)則,帶頭遵守游戲規(guī)則。千萬不要動輒上綱上線,文以載道(你看,小熊只有認真學習,小松樹和小刺猬才喜歡他呀),這是自作聰明之舉;也不要刻意引導(小狐貍不怕大老虎,別躲起來?。┻@是家長主宰游戲方向,把孩子推到了邊緣的從屬地位,父母反而應該鼓勵孩子構(gòu)建游戲方向;游戲中更不要輕浮戲弄,以為和孩子游戲就像老叟戲頑童,高高在上。父母只要呵護好孩子的游戲熱情,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關注情緒。父母在游戲當中要關注并且試圖引起孩子的情緒表達。比如:“小松鼠在哪里呀?”“藏在蘑菇底下”“它為什么要躲起來呀?”“它怕被大灰狼捉走”,或者:“小男孩在干什么?”“他要把小貓咪綁起來”“之后呢?”“把小貓咪送到車里,放在摩天輪的小屋里”。父母通過這種方式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條件來借助游戲中的角色來投射出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并且有一種機會脫離自己,從第三者的角度來認識和整合藏在自己心里的這些情緒。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情緒之后甚至不必有一點干涉,隨著游戲持續(xù)多次做下去,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游戲中的情緒會慢慢朝著好的方向轉(zhuǎn)變。其中道理相信大家會懂得。
第三,啟發(fā)內(nèi)省。父母在游戲中通過鼓勵表達式的提問,啟發(fā)孩子呈現(xiàn)內(nèi)心世界,將關注力從外界事物轉(zhuǎn)向內(nèi)心,比如:“小狐貍是怎么想的呢?”“小花鹿為什么這么傷心呢?”“怎樣能讓小花鹿心情好起來呢?”等等,這樣就為孩子的內(nèi)省和領悟打開了一扇門。
面對上集提到的恐懼焦慮、偏執(zhí)暴躁、社交焦慮的孩子,在游戲中宣泄、呈現(xiàn)、整合自己的情緒,會對癥狀的改善有相當?shù)膸椭?。除了這些,比如入托焦慮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幾個月里,父母就可以經(jīng)常和孩子玩一玩幼兒園游戲,孩子、爸爸、媽媽輪換擔任小朋友、幼兒園同伴、幼兒園老師等等這些角色,讓孩子在內(nèi)心里消除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感,并且潛移默化地學到一些社會化的規(guī)則,這對那些可能會拒絕入托的孩子是十分有益的。
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第三種藝術:行為引導。行為引導包括三項技術:第一是行為契約。面對孩子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列舉出幾種辦法,然后和孩子一起逐一分析商討,去掉那些不切實際的和不符合其他規(guī)范的方案,雙方共同認可后,共同簽署一份家庭契約,并且有獎勵措施和罰則。這是行為治療中的一種方式,實踐中很有效果。第二是放松治療。讓孩子學會放松技術,這個技術在很多心理書籍中都有,網(wǎng)站上一搜索到處都是,大家可以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認真練習。學會了放松技術,整個一生在各種情況下都會受益。第三是先易后難。比如說對待入學焦慮的孩子,可以教給他使用放松技術對抗他的焦慮情緒,同時可以先上中午后的兩堂課,再接回來,或者先上他最喜歡的體育課或者美術課,等到這種課時安排下他的反應基本正常了,焦慮降下去了,再增加他第二喜歡的課程,這樣循序漸進,最后達到可以正常上學的狀態(tài)。
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第四種藝術:故事暗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對孩子心理成長的意義眾人皆知,我們在這里就不再過多說明了。這里我只強調(diào)故事改善心理問題的一個療效原理,就是擾動情緒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一個女孩兒總是反復檢查她的作業(yè),5遍10遍地檢查,這就是無效情緒了,是一種強迫行為。她的父親有一天問她:“我看檢查三遍就足夠了,為什么那么不放心?”,女孩兒說:“萬一要是有錯誤呢?我得對我的作業(yè)負責!”,父親突然故意板起臉說:“我看你對我太不負責了!”,女孩兒一愣,這位父親說:“你每天看我一眼就管我叫爹,萬一我不是你爹呢!”,女孩被逗得哈哈大笑。這就是擾動她的情緒鏈條,用無厘頭的嬉笑稀釋她的緊張焦慮。再比如說兒童恐懼,孩子怕鬼,它的情緒鏈條是:黑夜=鬼的時間——鬼有神秘恐怖的力量——人碰上鬼立即完蛋——人也害怕黑夜。我曾經(jīng)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大致是:一個人來到了鬼的國家很害怕,但他總是看不見一個鬼,后來發(fā)現(xiàn)鬼一見到人就嚇得躲起來,因為人只要吹一口氣兒,鬼就會變成一只大肥羊。于是,人把自己裝成了鬼的模樣,走在半路真的遇上一只鬼,鬼確認他不是人才敢和他結(jié)伴同行,半道上這個人向鬼吹了一口氣,鬼竟然變成一只懶羊羊,人捉住羊吃了一頓涮羊肉。晚上睡覺前講完了這個故事,孩子被逗得嘎嘎直笑,類似這樣的故事經(jīng)常講,孩子對鬼的恐懼就會大大減少,因為情緒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被破壞掉了。一個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聊齋志異》,經(jīng)??础读凝S志異》的人不會害怕女鬼,也不怕狐貍精,因為整部《聊齋》講的都是遇到女鬼和狐貍精之后便交上了好運:除惡霸,中狀元,娶嬌妻、發(fā)大財,遇見鬼就是中了超級大樂透,誰還怕鬼呢?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幾種陪伴的藝術,希望大家在掌握了它們的原理之后,還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出其他的更好的交流方式。擁有了良好的陪伴藝術,愛就可以在家庭當中自由流動,父母愛的溫暖就可以直接照射到孩子的身上,而不是被耗竭在瑣事和沖突之中。就是在這樣的愛的流動和融合中,孩子重新獲得了希望的品質(zhì)、意志品質(zhì)、目的品質(zhì)和勤奮品質(zhì),父母也獲益于美好的關系,從而能夠完成一個成人的人格成長任務,就是獲得了愛的品質(zhì)、繁衍發(fā)展的品質(zhì)和智慧賢達的品質(zhì)。從關系角度來講,這不也是拜子女所賜嗎?
現(xiàn)在,您了解了嗎,先要改變的是您,家長自己,而不是孩子,您的改變將促進孩子的改變,這就叫做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