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怎么吃不苦 5個妙招讓你吃中藥不覺得苦
現(xiàn)在由于科技的發(fā)達人們在生病時選擇用藥的種類更加的多,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西藥治標,中藥治本,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會選擇去用中藥進行身體的調(diào)理,但是因為中藥很苦,很多人會很苦惱,那么怎樣吃中藥才不會苦呢?今天我們就隨著360常識網(wǎng)小編一起去詳細的了解一下關于吃中藥有哪些禁忌以及怎樣吃中藥不會苦。
的確我們知道的,中藥是比較的苦的,很多人會因為中藥的苦澀而不選擇用中藥去調(diào)理,但是你要知道,中藥的服用才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由內(nèi)而外的進行調(diào)理的,而不僅僅是有病治病。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款能夠讓你在吃中藥的時候不感覺那么的苦。
“黃金時間”服藥
研究發(fā)現(xiàn),一天24小時內(nèi)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分別在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正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chǎn)生明顯的刺激反應。而飯后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惡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無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時間段服藥。
放涼后再喝
人體口腔內(nèi)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jīng)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jīng)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加快服藥速度
經(jīng)過實踐證明。重要的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那么你會感覺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藥最好就是一口氣喝下,這樣是減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適當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nèi)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正確添加“佐料”
大多數(shù)人習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特別是給孩子服藥時),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y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此外,加糖還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fā)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fā)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
治療咳嗽的中藥則不應該加糖,因為一部分治療咳嗽的中藥主要作用是化痰,而糖分會增加痰液的分泌,影響藥物療效。無明確禁忌時,煎藥時可適當加些大棗,或在煎好后調(diào)些蜂蜜,也可起到減輕藥物的苦味。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藥怎樣喝不苦的介紹方法,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于病”,健胃的藥物就是利用苦味來達到效果的,大家不要感覺到苦就要停藥,反而應該是謹遵醫(yī)囑進行服藥哦。
中藥怎么喝好
1.趁熱喝還是放涼后喝
溫服
指在25—30攝氏度,藥液不冷不熱時服用。除特別規(guī)定以外,多數(shù)中藥湯劑都適宜于溫服。
熱服
指藥液煎好后,較熱的時候服用。辛溫解表藥適合治療感受風寒,見周身骨痛、頭痛打噴嚏、流清涕等癥,熱服可以幫助發(fā)汗解表。治療內(nèi)寒癥時,熱服可助祛除沉寒痼疾。
寒服
指等藥液放涼后服用。治療里熱癥用苦寒清熱藥,寒服可助清內(nèi)熱之邪氣。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宜涼服。
2.喝中藥后能吃糖嗎
有些中藥很苦,很多人喝完后選擇吃糖,這樣會不會影響藥效?
其實,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藥效,但有些疾病的病人,喝完中藥后不宜吃糖,如咳嗽病人、糖尿病病人、腸胃炎病人等。
那么,如何能讓喝中藥不那么苦?
有人建議,喝中藥前嘴里含一塊姜片,或者在中藥中加入姜汁,讓中藥不那么苦。這一方法也未嘗不可。當然,最簡單的“解苦”辦法是:喝藥前先喝一小口溫開水,使整個口腔特別是舌頭得到充分的濕潤,然后大口大口地把湯藥往嘴里灌,盡量不使湯藥停留在舌面上,味蕾少接觸湯藥,苦味就會減少。
3.碗底藥渣喝還是倒
藥汁喝完了,碗底還有藥渣,有些人怕浪費,就連藥渣一起吞下肚子。其實,碗底藥渣最好倒掉。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中藥是不用洗干凈才煲的。碗底藥渣里可能夾雜一些垃圾、泥末等,所以最好不要喝下去。
4.夏天不宜喝中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喝中藥冬天比較適合,夏天則不宜喝中藥。這種說法并不科學。暑夏季節(jié),我們經(jīng)常會用荷葉、扁豆、薏米等煲冬瓜水來解暑。此外,五花茶治療暑濕病等,也是夏天喝中藥的例子。
吃中藥禁忌 六大禁忌要老牢記
吃中藥的時候有些事物是禁忌吃的,同時食用是會影響藥效的,尤其是服用中藥的時候,下面就是中醫(yī)專家介紹的幾種服用中藥時不能食用的事物。
在吃中藥的時候,為了不影響藥物的發(fā)揮,有一些飲食禁忌,是你需要了解的。只要了解吃中藥不能吃哪些食物,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藥物的作用。
忌蘿卜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難以消化。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吃中藥時有哪些禁忌食物?故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祛寒逐濕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 “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chǎn)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 2~3小時后再喝。
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yǎng)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吃中藥時有哪些禁忌食物?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fā)炎癥,傷陰動血(出血)。
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服用中藥期間,如進食葷膩食物,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故對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物。
忌腥膻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賴以發(fā)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zhì)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膻,往往影響藥效。吃中藥時有哪些禁忌食物?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膻味。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fā)物。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chǎn)生過敏,從而加重病情。
吃中藥有哪些禁忌
中醫(yī)中藥作為我國流傳至今的醫(yī)學財富,至今依然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醫(yī)藥理論復雜繁多,我們在生病或滋補時吃中藥,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禁忌,遵循其中的規(guī)則,這樣才能獲取最大的功效,并避免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禁忌影響藥物發(fā)揮的食物
比如生冷食物、濃茶、辛辣油膩食物、蘿卜、腥膻類食物。這些類型的食物,有的會化解藥力減少療效,有的會降低吸收,更有的會產(chǎn)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遵循醫(yī)囑,做好相關忌口工作。
不宜為追求快速療效而過量或長期服用中藥
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干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民間諺語“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
特殊體質(zhì)人群應謹慎服用中藥
比如脾胃虛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藥后,有可能出現(xiàn)胃部不適以及腸鳴等癥狀。最好先從中醫(yī)師那里或者自我測試,了解自己的體質(zhì)情況。如果屬于比較典型的某種體質(zhì),則應當在吃中藥前了解對應的禁忌情況。
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
由于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謹記的是,孕婦對清熱類、祛風除濕類、消化導食類、瀉下類、理氣類、開竅類、驅蟲類、祛濕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
煎制中藥過程的注意事項。現(xiàn)代家庭中大多使用鐵鍋、不銹鋼鍋或者不粘鍋,最好不要使用它們來煎制重要,而應該選擇陶土的煎藥罐或者砂鍋。由于煎藥是個時間較長的過程,使用金屬制品很容易使某些藥物成分和器具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或者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等。
中藥湯劑忌過夜服用
我們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藥湯內(nèi)服。中藥湯劑成分復雜,包含蛋白質(zhì)、糖類、維生素以及其他如揮發(fā)油、氨基酸等成分。過夜后,不僅藥效降低,更可能導致細菌繁殖,造成藥液發(fā)餿變質(zhì)。因此,吃中藥應注意當日煎,當日服,切不可服用過夜中藥湯劑。
慎用民間中藥偏方
在我國民間,很多人樂于聽信所謂神奇的重要偏方,來治療一些棘手的病癥。這些偏方民間流傳,很多并無醫(yī)學藥典記載,有些或許有效,但并非所有民間偏方都是正確的。在面對民間重要偏方時,應當咨詢正規(guī)醫(yī)師,了解相關藥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決定是否采用。
結語:我們結合上文能夠了解到,原來喝中藥不苦還有這么多的小竅門哦,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最近也在服用中藥的話,那么不妨你可以告訴他關于服用中藥的禁忌以及怎樣服用藥物能夠更好的達到效果并且在服用藥物的時候能夠降低藥物的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