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養(yǎng)生 5款食療方輕松過寒冬
眨眼間這個冬季已到小寒,證明到了這個冬季最冷的時候,我們平時除了要多注意保暖外,還要給我們的身體增加抵抗力,今天文中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小寒養(yǎng)生的食療方,一起來看看吧。
小寒養(yǎng)生
一、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凈,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血虛及陽虛的人群。
二、羊腎紅參粥
鹿腎(或羊腎)1只,紅參3克,大米100克,調料少許。將羊腎切開,剔去內部白筋,切為碎末,紅參打為碎末,大米洗凈,加入適量水及調料,煮1小時食用。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適用于虛弱無力、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等腎陽不足的人群。
三、胡桃仁餅
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御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于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另外,小寒節(jié)氣正處于“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但要根據(jù)個人的身體情況,切不可盲目,即使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
四、素炒三絲
[配料]干冬菇1.5兩,青椒2個,胡蘿卜1根,植物油、白糖、黃酒、味精、鹽、水淀粉、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冬菇水發(fā)洗凈,擠干水分,切成細條,胡蘿卜、青椒洗凈切絲。鍋內放油燒熱,將三絲入鍋煸炒后,放黃酒、糖、再煸炒,然后加鮮湯、鹽,待湯燒開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健脾化滯,潤燥。
飲食禁忌:狗肉忌與綠豆,杏仁,菱角同食。
患有頑固性皮膚瘙癢癥者忌食香菇。
五、絲瓜西紅柿粥
[配料]絲瓜500克,西紅柿3個,粳米100克,蔥姜末、鹽、味精適量。
[做法]絲瓜洗凈去皮,切小片西紅柿洗凈切小塊備用。粳米洗凈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置火上煮沸,改文火煮至八成熟,放入絲瓜、蔥姜末、鹽煮至粥熟,放西紅柿、味精稍燉即成。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生津除煩。(患有痤瘡的人可長期食用)
進補不要盲目
雖然小寒時節(jié)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3]
2.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3.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4.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小寒節(jié)氣習俗你了解嗎?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今年小寒與冬季“數(shù)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進入小寒也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根據(jù)氣象部門報道,我國東北地區(qū)小寒節(jié)氣里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最低氣溫可達-50℃,黃河流域一帶平均氣溫在-5℃左右,江南地區(qū)平均氣溫也降至5℃左右,平時也會有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短期降至更低。
按古代歷書記載,小寒節(jié)氣的物候特征為“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始鴝”。小寒天寒地凍,陽氣萌動,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此時出現(xiàn)北飛跡象;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筑巢的留鳥,小寒開始筑巢穴,并將巢門南開,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雉,俗稱山雞,也感陽氣而發(fā)聲,小寒時節(jié)開始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jié)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小寒天氣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產農事、生活習俗。農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地里已沒活,都要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
過去,牛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勞力,需特別養(yǎng)護。小寒天氣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間多在牛棚馬廄燒火取暖。
小牲畜御寒更加謹慎——單獨鋪上草墊,掛起草簾擋風。講究的人家會用溫水飲牲畜,盡量減少牲畜的體能消耗,預防疾病,并且在飲水中加入少許鹽,補充冷天牲畜體內鹽分的流失,增強牲畜的免疫力。
平日我們到見牲畜舔墻根、喝臟水的現(xiàn)象,就是牲畜缺鹽,以舔舐墻根泥土中鹽堿、或從臟水中攝取鹽分的表現(xiàn)。南方地區(qū)小寒節(jié)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里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jié)。
根據(jù)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山東地區(qū)就有“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霧天,來春定是干旱年”的俗語。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lián)、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xù)為春節(jié)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yǎng)身體的做法。據(jù)《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
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總結:小寒是一個冬季最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出現(xiàn)手腳凍瘡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應當給身體增加營養(yǎng),讓身體暖和起來,不知道怎么補身體的親們可以看看文章哦,給大家介紹了小寒進補的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