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古銅亭在哪里?寶云閣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景區(qū)西側,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稱銅殿或銅亭。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筑的樣式,重檐歇山頂。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大的古銅亭等相關內容。

寶云閣通高7.55米,重約207噸。殿構件柱、梁、椽、瓦、脊吻獸,連匾額等都像木結構。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坐落在一個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
歷史
寶云閣內原有銅鑄佛像,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火焚清漪園,銅亭雖幸免于難,但亭內的陳設卻被擄掠一空,銅制門窗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93年才最終由美國工商保險公司董事長格林伯格出資51.5萬美元將十扇銅窗購買,無償贈還頤和園,后經(jīng)多方努力,才最終恢復了寶云閣的完整。亭內現(xiàn)存一張銅鑄供桌,重約2噸,曾給侵華日軍搶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才從天津追回,放歸原處。

在這稀世銅閣的內壁上,鐫刻著督造官員以及制作工匠的名字(40名)等文字,詳見寶云閣內部文字。這個銅閣是采用失蠟法熔模鑄造的。這種鑄造法是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據(jù)考證,這種鑄造法最早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唐、宋以后,更有較大發(fā)展,成為通常應用的一種鑄造技術。隨著失蠟鑄造的日益發(fā)展,元代設立了出蠟局,專管失蠟鑄造。到了清朝,內務府造辦等處也專職設有失蠟工匠,銅閣內刻的這四個名字,極可能是專職的失蠟工匠。鑄造時,工匠們要先將銅閣的各種大小構件分別鑄造出來,然后再將各種構件連鑄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銅閣。鑄成這樣一座宏麗奇特的銅閣,在我國熔模鑄造史上是一項突出的成就。
銅閣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閣前的牌坊上,書寫了“側峰橫嶺圣來參”的詩句。自此后的清朝統(tǒng)治時期,西藏喇嘛到達北京,常來這里念經(jīng)祈禱,舉行參拜儀式。閣后石壁上高約10米的周邊蓮框,就是誦經(jīng)時懸掛佛像用的。石壁上方的高閣叫做五方閣。五方是佛家語“無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說法:“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每到頤和園游覽的國內外游客,只顧盡情欣賞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往往不知道在萬壽山上還有這樣一座“金殿”建筑杰作,殊為惜。
考證
寶云閣歷經(jīng)的災難和銅亭叫法的來歷
銅亭關于慈禧修建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銅亭其實是叫銅殿或者金殿,銅亭這個叫法是有來歷的,這就要說道寶云閣經(jīng)歷的兩次災難:第一次災難,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入侵,縱火燒毀圓明園和清漪園,因寶云閣全由銅鑄,無法燒毀,所以才得以幸存;第二次磨難,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雖然沒有放火燒園,但是卻洗劫了頤和園,也將寶云閣里的銅鑄佛像和物品以及銅制門窗搶掠一空,后來因為沒有門窗,銅殿看起來就像亭子一樣,從那時候起寶云閣就有了“銅亭”的民間叫法。1993年,遺失的門窗在90多年后,經(jīng)過多方努力終于從海外回到了它們原來的地方,這就是現(xiàn)在大家見到的銅殿寶云閣的樣子。

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就一直荒廢,寶云閣也幾乎淹沒在野草之中,二十六年后,1886年9月,即光緒十二年,由醇親王奕譞奉旨利用海軍軍費,秘密開始重修清漪園,修復工程由一直負責清皇家園林設計工程的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的負責修復。雷廷昌雖然傾盡心血,但因為修復經(jīng)費緊張等原因,修復重建了清漪園中大部分建筑,有些就沒有修復放棄或者改建,比如曇花閣和治鏡閣等。1888年,慈禧借光緒之名頒布上諭,清漪園進入公開修復時期,清漪園也正式更名為頤和園。修復工程只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倉促結束。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