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漢代石闕有多早?石筑的闕。多立于宮廟陵墓之前,作銘記官爵、功績或裝飾用。漢劉向《說苑·反質(zhì)》:“立石闕東海上胊山界中,以為秦東門!毕旅婢透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早的漢代石闕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石闕介紹
石筑的闕。多立于宮廟陵墓之前,作銘記官爵、功績或裝飾用。漢劉向《說苑·反質(zhì)》:“立石闕東海上胊山界中,以為秦東門!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濟水二》:“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有石闕!
現(xiàn)存世界最早的漢代石闕
1965年2月,在山東莒南縣延邊區(qū)小山前鄉(xiāng)東蘭墩村東南約三百多米處,清理出石闕闕身一件,石闕頂兩件。出土時,闕身南北方向,正面朝東,左側(cè)向上,有陰刻銘文:“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六日孫仲陽□升父楊故行□□禮□作石闕賈直萬五千”。闕身西惻有闕頂兩件-
闕身高1.8米,上寬52厘米,厚18厘米Q下寬70厘米,厚20厘米。正面浮雕畫像,自上而下分為四欄。第一欄有拜謁及百戲內(nèi)容,第二欄為出行,第三欄為樂舞,第四欄為對揖相敘9這些畫面表現(xiàn)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況,死后也當如此。闕的右側(cè)也有浮雕畫像,有長尾四腳獸,穿璧紋和人首蛇身像,表示辟邪降福.
兩件闕頂一大一小小的闕頂,長74厘米,寬66厘米•高14厘米四面各有三行瓦壟,大的闕頂,長89厘米,寬33厘米,高14厘米。前后有五行瓦壟.左右有四行瓦壟.這兩件闕頂正好大的在下,小的在上,作為闕身的二層屋頂9因此,全闕的形狀是一座梯形闕身、方形雙槍屋頂單闕.
闕,設(shè)在墓前墓道兩旁稱為墓闕或墓道闕,其作用,除了標志死者身分、地位(有的闕上刻死者生前官職>,地域界限外,也借此裝飾墓地,據(jù)考查,最早的墓闕是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所建“李業(yè)闕”,因“闕身殘石。形如硨碣,已不能知其原狀”,所以,保存基本完整的莒南孫氏石闕便成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墓闕,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年了。
漢陽陵闕門遺址
堂石室三間!鼻逶S承欽《次韻贈鄧孝威》:“如銜石闕難為語,屢卸金貂不破愁!鼻迩鸱昙住吨]潮陽東山張許二公祠》詩:“石闕苔荒一徑深,悲秋懷古此登臨!毙爝t《鳳翔》:“各地宗教文物,以及許多的古代宮殿,陵寢,寺廟,城墻,橋梁,石闕,磚塔,木塔……這一切都在他心上,都屬于他的工作。”
式樣和牌坊相似,只是沒有橫梁。闕有木制,也有石制,木制易朽,難于長久保存,現(xiàn)存比較古老的闕都是石闕,其中年代最久的是河南省登封縣的漢代三闕。
規(guī)模

漢代三闕分別叫做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位于登封縣嵩山南麓,是著名的嵩山中岳廟的建筑之一,三闕的結(jié)構(gòu)大體相同,每闕由正、幅闕組成,各闕又分為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都仿照磚木結(jié)構(gòu)的形制,四壁浮雕有不同內(nèi)容的畫像。
太寶闕是嵩山中岳廟的象征性大門,建于東漢元初五年(118年),是用雕琢整齊的青石塊壘砌而成的。主、副闕成東西排列,相距8米。闕高約4米,寬約2米,厚約0.7米。頂部各有石刻屋頂,壓以脊獸。闕身刻篆體銘文和浮雕。銘額題為“中岳太室闕銘”。浮雕內(nèi)容是車馬出行、四神、樹木、禽獸及各種花紋。圖案大方,簡煉樸實,富有生活氣息。

這座石闕是三座闕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少室闕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里的少室廟遺址前,建于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其式樣、尺度和太室闕相似,西面闕上有6字篆體銘文:“少室神道之闕”。闕身前后分別有浮雕狐追兔、賽馬、踢球、射獵、角力以及山水等圖案。啟母闕在峻極蜂下的啟母廟前,與少室闕同時建造,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母闕”。闕上篆書闕名為“開母廟神道石闕”。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