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運動發(fā)育
運動的發(fā)育依賴于腦及感知的發(fā)育,由于嬰兒期中央前回的發(fā)育主要在肩、頸部代表區(qū),第二年主要在手代表區(qū),故嬰兒抬頭,坐等發(fā)育先于手的精細動作。視感知發(fā)育可促進運動的發(fā)育,給嬰兒以適宜的刺激是有利的。
某些無條件反射為運動的發(fā)育有密切關系,它們或構成隨意運動的基礎,或者阻礙隨意運動。例如嬰兒學走是以新生兒仰臥時的踢腿和扶立時的踏步反射為基礎,而擁抱反射、緊張性頸反射及握持反射則必須首先消退,然后嬰兒方能隨意翻身或握物。檢查這些反射的存在和消失,除診斷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評價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以外,尚對嬰兒運動發(fā)育的了解有重要意義。
[哺乳行為]
正常新生兒有強烈的覓食和吸吮反射。生后2—3個月內(nèi),無條件反射漸為隨意動作所代替或修改,原來引起哺乳行為的溫度覺及嗅覺刺激漸由視覺來取代。2—3個月開始,小兒常用唇和舌來探索環(huán)境,4個月時當眼、手、口動作協(xié)調(diào)時,更喜用口探索物品及吮手指。
吸吮、吞咽和呼吸能很好的協(xié)調(diào)起來是嬰兒的特點。但在新生兒不能將口唇緊密含住奶頭,故常吸乳時將大量空氣咽下。在最初2—3個月,吞咽屬純反射動作,乳液要流在舌根部才被吞咽,口腔前部的食物則被用舌吐出。3個月小兒能將糊狀食物用舌從口腔前部送至咽部,此時才可能較順利地喂給米糊。
[平衡與大運動]
大運動包括頸肌及腰肌的平衡能力以及爬、行走、跑、擲、跳等。
1.抬頭 初生新生兒頸肌完全無力,在從仰臥位扶至坐位時頸肌僅有短暫的張力增高。其后須部肌張力增強,故小兒首先能在俯臥時抑頭。
檢查從仰臥位扶起時的頸肌張力,3個月小兒頭仍稍后垂,4個月時頭、頸、軀干可維持在一個平面上。檢查扶坐時的頸肌張力,2個月的嬰兒扶坐時只能間歇的勉強地仰頭,4個月時才基本上能自由抬頭。在俯臥位,1個月時,下頦能短暫地離開桌面抬起,2個月時頭能經(jīng)常保持在中線上,下頦可離開桌面呈45度,3個月時,下頦和肩部均可抬起離開桌面部與桌面達成45度—90度,上肢可撐起支持部分體重,胸部離開桌面。4個月時胸部離開桌面,面部與桌面角度呈90度。
2.坐 新生兒扶至坐位時頭完全下垂,1個月時,由于腰肌無力,扶坐時背脊形成半圓形。3個月坐時腰呈弧形拾頭達數(shù)秒。4個月坐時頭不再后垂,在坐位時搖晃軀體,頭隨之搖擺不定。這時背部僅在腰部出現(xiàn)彎曲。5個月依倚而坐時能直起腰部,頭不再搖擺不定。6個月時拉其手能從仰臥位坐起,能自己用手向前撐著坐,可坐在嬰兒車或有圍欄的椅子上。7個月獨坐,但有時兩手向門前支撐。8個月不用手支撐可獨坐。9個月能坐穩(wěn),往前方傾斜時能保持平衡而不倒。10—11個月,能坐得很穩(wěn),并能改變姿勢,可由坐位改成俯臥位,或由俯臥位位改成坐位,12個月在坐位時能左右旋轉(zhuǎn)去取物而不跌倒。
3.爬 新生兒俯臥位時反射性匍匐動作。俯臥位的小兒,1個月時在前庭扶正反射(righting reflex)及上肢支撐反射的作用下,能以肘撐也身軀,并交替向前伸手試圖抓取于不能及的物體,這是匍匐動作的開始。2個月時能在俯臥位交替踢腿。3—4個月時可用肘支撐上身達數(shù)分鐘之久。7—9個月嬰兒能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床面,有時能在原地轉(zhuǎn)動。8—9個月時能用上肢往前爬。一歲嬰兒爬時可手膝并用,少數(shù)喜用手及足撐起全身爬或坐著滑動臀部向前移動。一歲半會爬臺階。爬對小兒胸臂部發(fā)育及提早接觸環(huán)境有幫助。
4.站立和行走 新生兒期可引出踏步反射,2—3個月時當扶至立位時,髖、膝關節(jié)彎曲;6個月當呈立位時,兩下肢可支持其體重;7個月扶站時,小兒能高興的蹦跳;9個月時可扶站;11個月可扶欄獨腳站,或作蟹行,此時攙著兩手能向前走;13個月能獨走,但兩下肢分開,基底很寬,每步的距離、大小、方向也不一致,肩部外展,肘彎曲。15個月能爬樓梯,可自己站起,站得很穩(wěn),繞物體轉(zhuǎn)彎時還不靈活。行走時不能突然止步,可自己上下樓梯(每個臺階需先后用兩只腳去踏)。能拾起地上的東西而自己不跌倒。2歲時步態(tài)較穩(wěn),但仍需眼的協(xié)調(diào),2—3歲能跑,但不能迅速起步及停止。上臺階時可一步一個。能獨腳站立數(shù)秒鐘,4.5-5歲能快步奔跑,并伴有手臂的協(xié)調(diào)擺動。
5.跳 跳的動作從兩足交替走下臺階為開始(約1.5歲時),此時也能用一腳跨過低障礙物。2歲時能并足躍下一級臺階,也能并足往前跳一步及原地跳躍。3歲時能用一腳跳過低降礙物。約2/3的小兒在4.5歲時能跳穩(wěn)。
2.5—3.5歲時開始用獨腳向前連續(xù)跳1—3步,5歲時可連跳8—10步,6.5歲時才能較好地蹦跳及奔跑。
【細動作及適應性動作】 細動作指手指的精細操作,細動作需要視感知的協(xié)調(diào)。在描述及測驗嬰幼兒發(fā)育時,常把與適應環(huán)境有關的運動稱為“適應性”發(fā)育,如抓取玩具、涂繪、疊方木等。把自理生活(如扣紐扣、系鞋帶)及對人反應(如捏緊玩具不讓奪走)中適用的細動作稱為“個人—社會”發(fā)育。
新生兒時期可引出握持反射,持續(xù)2—3個月,握持反射消失后小兒才能有意識的握物。小兒上肢肌張力降低,才能開始手的捏弄動作。
由于3—4個月小兒手眼不協(xié)調(diào),故小兒常不能準確抓住近處的物體;5—6個月之前腰、手不能協(xié)調(diào),故不能彎腰抓取伸手不能及的面前物體。6—7個月時能彎腰伸手拿取較遠處物體,并將物體在兩手間互相傳遞。9個月時小兒能隨意放掉或扔掉手中物體,約15個月時小兒能正確地將二塊2.5cm立方木塊疊起來,2歲時能疊6塊,說明眼手協(xié)調(diào)已有進步。
小兒用手握物有一定的規(guī)律:①小兒先用手掌尺側(cè)握物,后用撓側(cè),再用手指;②先用中指對掌心一把抓,后用拇指對食指鉗捏;③先能握物,后能主動放松。
手的捏握動作可促進小兒發(fā)育,并能反應小兒的認識水平。
細動作的發(fā)育進程如下:
1—4周:手常常握得很緊,抱坐時可揮臂試碰視力所及的物體。
1—3個月:看眼前或手中的物體。在3個月時,手經(jīng)常呈張開姿勢,可握住放于手中的長棒達數(shù)秒鐘。
2—4個月:看見物體時全身亂動,并企圖抓住,但判斷不準,手常常伸過了物體,碰擊桌上或懸掛著的物體,玩弄雙手,交替看手及手中的物體。
4—5個月:能緩慢地將手伸向物體,主動握物,但動作不協(xié)調(diào)、不準確,常用雙手去抓。
4—12個月:小兒把抓到的物品常放到嘴中。
5—8個月:用手掌握物。
6—9個月:用幾個手指抓握,6個月后常喜觸弄可變形,能發(fā)聲及形狀、顏色新鮮的物體;出現(xiàn)捏、敲等探索性活動。
9個月:可拇食指對指取物,可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體。
12—15個月:可用匙取食,不再把東西放在口中,可幾頁幾頁地翻書。
18個月:疊2—3塊立方木塊(邊長為2,5cm的正方體)。
2歲:能用杯飲水,可用筷子進膳,能拉去已解開的外衣,會轉(zhuǎn)門把,疊5—6塊立方木塊,會一頁一頁地翻書。
2.5歲:會穿短襪或便鞋,疊8塊立方木塊,可把鉛筆握在手中,手呈拳狀。
3歲:會披衣、解紐扣、穿算盤珠,能用三塊立方木塊“搭橋”。
4歲:基本會自己穿衣。
繪畫與書寫:繪畫和書寫需要手的精細動作和良好的眼手協(xié)調(diào),但在幼年,它們與其它技能相比更受練習的影響。繪畫能力的發(fā)育經(jīng)過亂涂,繪線圖(如線、繪幾何圖形),合并與集合(合并2或3個以上的線圖成平面圖)和繪畫四個階段。
約在12一15個月時,給以蠟筆小兒會在紙上亂畫,然后能畫水平線或垂直線,逐漸出現(xiàn)線條的重復。約1.5歲稍能控制涂劃速度,開始畫曲線,偶成環(huán)形,繼而喜歡涂螺旋形以及重疊的圓圈。約3歲時進入了繪圖階段,先繪不象樣的圓形,以后按順序金繪方、三角、矩形、菱形等。約4—5歲開始進入合并與集合階段,用圓代表太陽或人面,以三角形代表房屋等,此乃繪畫的開始。畫人像的技能除需繪線圖及合并、集合的技能外,還需觀察及自身認識的能力。3歲以上小兒繪人體的部位數(shù)約為月齡減去34之差除以2,5。如4歲時能繪(48—34)÷2.5,約為5—6個部位。涂、繪的發(fā)育進程見表1-16。
表l—16 小兒涂、繪發(fā)育進程
年齡 表現(xiàn)
1-2歲 亂涂,重復地涂放射線或圓圈
2歲 在紙上多處涂多線條或單線條的無規(guī)則交叉或其它式樣
3歲 可能會繪不象樣的“十”字形,繪有界限的圓(如半圓、圓等),繪不象樣的太陽或人面
4歲 開始應用線圖的合并與集合,繪擬似的房屋、舟車,繪人體的五部分,可能畫方形
5歲 繪動物及樹
6歲 繪三角形
7—8歲 繪菱形
9—10歲 繪立體性幾何形。
10歲 繪圓筒形及一條垂直邊在前的立方形
小兒開始寫阿拉伯數(shù)字時基線不整齊,5歲時寫的字多為1.5~2.5cm高,筆劃方向可發(fā)生左右或上下顛倒,如9寫成6或p,寫兩位數(shù)時有時先后填倒,即先寫個位數(shù)后寫十位數(shù),或數(shù)位顛倒。7歲時能寫4—6mm大小的數(shù)字,但基線還不整齊,偶可發(fā)生左右或上下顛倒。寫漢字需具有線及圖的合并和集合能力。我國多數(shù)6歲兒童及少數(shù)5歲兒童能學寫結構較簡單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