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宣泄:解讀高考前學生撕書
2016-01-10 14:54:0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語:十年寒窗,學生在高考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各地考前考生撕書發(fā)泄的報道也時常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并引發(fā)網(wǎng)民熱議。
過度宣泄:解讀高考前學生撕書
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附帶多張照片的熱帖,在學校一幢教學大樓前,每個樓層的走廊欄桿前,站著不少學生,歡呼聲中,這些學生將書本紙張撕下后,奮力向外拋灑,一張張課本和試卷紙如同冬日里飄飄灑灑的雪花,漫天亂飛。下面有學生站在下面大聲疾呼,痛快淋漓心甘情愿地讓書砸在自己身上。
考生們的情緒需要在平時注重調節(jié),不能一說到高考就是用緊張、壓力、焦慮等形容概括。應該讓考生體驗到高考不是“狼來了”似的拼命,要注意自己心理環(huán)境的建設,穩(wěn)定的情緒是制勝的法寶。
如果說高考是中國孩子的成人禮,那么撕書則是成人禮這個儀式中的一則花絮,它浪漫中帶有血色,喧囂中帶有決絕。表面上看,這則花絮可有可無,實際上不可或缺,它隱喻著一種徹底的告別。但這種告白場面又顯得讓人恐懼,他有可能給考生帶來情緒上的不適度的松懈,不利用考試的發(fā)揮。
在當下,雖然我們已經(jīng)進入大眾教育時代,邁入大學門檻并不太難,但高考仍被賦予了太多的符號和價值,對孩子來說,這是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說,層層壓力之下,中國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孩子。高考結束了,適當宣泄一番比憋在心里強,隱忍不發(fā),他們遲早會憋出病來,這遠比撕書可怕。
人人皆有書,撕之便捷、成本低廉。
當然,撕書也許不是宣泄的最好選擇,但在沒有更好的宣泄方式之前,在心理救濟尚處于缺位的語境中,在全社會給孩子的壓力沒有降溫之前,撕書稱得上次優(yōu)選擇,因為人人皆有書,撕之便捷、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