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枳姜湯在實際治療時的應(yīng)用方法
很多人對于橘枳姜湯都不是很了解,其實它在中醫(yī)上的應(yīng)用非常廣泛,只不過很多時候,它都會被其他藥方代替。但不可否認(rèn),橘枳姜湯依舊有著非常多的作用,下面小編就來分析一下橘枳姜湯在實際治療時的應(yīng)用。
一、胸痹
陳龍躍醫(yī)案j張某某,男,37歲。1987年6月7日初診??人砸?年,診為“支氣管炎”,用青霉素、麥迪霉素、甘草片、羅漢果止咳沖劑、痰咳凈、半夏止咳露等,皆不效。細(xì)詢患者,方知咳嗽雖久但不劇烈,且痰不多,入夜有輕度喘息,胃脘胸脅及背部均隱隱作痛,稍有畏寒,納差。脈遲而細(xì),苔薄白。此證頗似《金匱要略》胸痹、胸中氣寒、短氣證,遂以橘枳姜湯加百合治之:橘皮、百合各15克,枳實6克,生姜10克。服藥3劑后,諸癥消失,脅背疼痛亦止,但胃脘部尚有隱痛。續(xù)進(jìn)原方,加大百合劑量為25克,服2劑而痊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90;(5>:197)
按語:本案入夜有輕度喘息(亦謂短氣),以及胃脘胸脅及背部有隱痛,實乃胸痹之輕證。故選用橘枳姜湯方加百合治療。陳修園《醫(yī)學(xué)從眾錄》謂:“百合合眾瓣而成,有百脈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氣,肺氣降則諸氣俱調(diào)?!遍勹咨行翜赝ㄟ_(dá)之力;百合甘潤微寒,有降諸氣之功。諸藥相配,一溫一涼,柔中有剛,使痹開氣行,則喘息可除,不治咳而咳自止,諸痛也隨之消失。
二、心悸
陳津生醫(yī)案:富某某,女,56歲,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診。證見:心動悸,脈結(jié)代。心電圖:頻發(fā)室性早搏。經(jīng)中西藥(中藥如炙甘草湯等;西藥如氯化鉀,乙氨碘呋酮等)治療不效。伴胸悶窒塞、短氣、脘悶、納呆、惡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臥床榻,動之稍劇即短氣動悸不已。觀其體豐、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潤。擬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殼10克,水煎,日一劑。1劑入咽,短氣窒塞大減,3劑畢,早搏消失,脈緩勻齊,納增,追訪至今未再發(fā)。(北京中醫(yī)雜志1988;<3>:19)
按語:本案之脈結(jié)代,先投炙甘草湯所以不效,是因其非由陰陽俱損所致。而其體豐、面白、脘悶欲吐等,則屬濕痰壅盛,陽氣不能通達(dá)之證。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濕通陽,又加枳殼以逐痰寬胸。由于方藥切中病機,故僅服三劑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