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葉圣陶的長壽之道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1894年生于蘇州懸橋巷一個清貧的家庭里,1988年春節(jié)前夕卒于北京,享年94歲。
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編輯家、教育家。他是我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社團“文學研究會”的發(fā)起人之一。他撰寫并于1923年出版了我國現(xiàn)代第一部童話作品《稻草人》;1928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倪煥之》,曾被茅盾先生譽為“扛鼎”之作。
圣陶先生解放后任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任過出版總署副署長和教育部副部長。他非常關(guān)心學生教育工作。他對長期流傳的那種“記誦教育”深惡痛絕。圣陶先生批評“有一些教師把學生看成空瓶子”,“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教學工作就是“揭開瓶蓋,把多種知識、多種道德條目裝進去,今天裝一點兒,明天裝一點兒,直到該裝的東西全裝進去了,就算功德圓滿”。他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這些話,就是有名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觀點。
圣陶先生認為,所謂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德育方面,要養(yǎng)成待人處事和努力工作的良好習慣;在智育方面,要養(yǎng)成尋求知識和熟悉技能的良好習慣;在體育方面,要養(yǎng)成保護并促進身體健康的良好習慣。”
生活節(jié)奏規(guī)律化
圣陶先生在人生旅途上度過了94個春秋,是位受人尊敬的一代師表。大家都希望知道他的養(yǎng)生之道,可他自己卻謙虛地回答:“我絕無攝生的好方法、鍛煉的好經(jīng)驗。”盡管如此,我們從他的自我介紹和一些日記中,還是能尋覓到不少“攝生方法”的。
據(jù)圣陶先生自述。他從小就不甚健壯,說是幾十年留下的照片,“沒有一張夠得上用‘壯’字‘健’字形容的”。原因是:“飯量一向很小,吃了一碗再添是少有的事。”年過八旬之后,圣陶先生每餐只能吃一兩主食,“全家人一致嫌我吃得太少”,但他自己覺得再多吃就會不舒服,“何況各種菜肴同樣有營養(yǎng)”,堅持少吃為佳。從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看,只要營養(yǎng)夠用,少食也是一種益壽之道。
令人欽羨的是,圣陶先生的生活節(jié)奏竟是那樣地有規(guī)律:“每天7點半早餐,12點午餐,6點過后晚餐,習以為常。”“每天大便2次,一次在早餐之后,一次在午后,算是余波,這是抗戰(zhàn)以前早就養(yǎng)成的好習慣了。”“每天小便6次(包括與大便同時的2次),夜間3次。增多1次的日子也有,但是不多。”“一般是睡眠時間極長,夜8點半睡,下一天早上5點半光景醒。”此外,他每天還有1小時的午睡。而從他解放前的一些日記看,他也總是規(guī)律地“上午看書,下午沐浴”,極少變化的。
我們知道,能夠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對提高機體素質(zhì)、增強免疫功能是有很大好處的。
圣陶先生當然也有休閑活動,他也會抽時間聽廣播、看戲、看電影、看展覽,也會郊游或訪友的。而這類可使勞逸有所結(jié)合、精神張弛有度的活動,正是促使他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與寫作的一大緣由。也正是生活規(guī)律、少食多眠、精神健康等綜合的原因。才使圣陶先生的身體幾十年間經(jīng)常保持在較佳的狀態(tài)。他自豪地這樣說過:“我的血壓總是受到大夫的贊許,高壓低壓距離適當,而且與年齡適合。透視,驗耳朵擠出的血,做心電圖,都說沒問題。”“按脈搏,總在六十七八到七十三四之間。每天早上試一回體溫,總在36度到36度二三之間。”
應該說,即使在圣陶先生的晚年,除了視力和聽力有比較嚴重的衰退,除了在80多歲時有過一次心肌梗死和做過一次膽結(jié)石手術(shù)外,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始終是比較滿意的。
圣陶先生是位愛國的、有正義感的作家,他投身過“五四”運動;高呼過:“‘九一八’,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個日子”:也堅定地表示過要與帝國主義反動派斗爭的決心:“不掃妖氛誓不還!”圣陶先生不是共產(chǎn)黨員,但上世紀20年代的共產(chǎn)黨上海組織卻常在他家開會,他自己則避開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熱血男兒,在日常生活中卻心緒安寧得很,待人謙和有禮。日記中也未見他對某人某事耿耿于懷,更未發(fā)現(xiàn)有何惡言惡語。朱自清先生曾稱贊圣陶先生:“他又是個極和易的人。輕易看不見他的怒色。”但在所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居然接連遭到了打擊??稍谄D難的時刻,他并沒有悲觀和消沉,1971年他在《蝶戀花》詞中寫出的“明年花豈今年朵”?就表明了他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信念。
“樂觀宜壽考”——這是圣陶先生在贈友詩中的話。有理由相信,圣陶先生也是如此身體力行的。
自認的兩點長壽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圣陶先生年過九旬而又依舊思維清明,能繼續(xù)寫出一篇篇愛憎分明、情感真摯的諸多美文呢?他的長壽之道究竟在哪里呢?除了上述因素外,圣陶先生自己曾提及兩點:
一是遺傳
圣陶先生說:“祖母和我父親都活了72歲。外祖母活了86歲。母親活了96歲。都是年逾古稀的長輩。”由此他認為,他之所以能長壽,遺傳“或許是若干因素之一。”
二是喝酒
圣陶先生承認,他從八九歲時就跟著父親喝紹興酒了,至老酒興不減,他甚至開玩笑地對人說,他的長壽秘訣只有兩個字:喝酒。的確,且不論別人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善飲,若翻翻他的日記,也是常可看到酒字的。圣陶先生在晚年雖戒了煙,卻無法與酒絕緣。不過,他飲酒通常能把握得恰到好處,這從他自己“飲后甚適”、“飲后作文”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來。人們說,常飲無妨,少飲有益——在圣陶先生身上似乎得到了驗證。
1980年,圣陶先生題詞曰:“多活幾年,多做些事。”這些話,既展示了他自己壯心不已的心愿,也向人們提出了追求長壽時所應具有的正確目的。
讓我們在“多活幾年,多做些事”的思想鼓舞和指導下,從中尋求更多的啟示與教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