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的保命錢 別被高收益忽悠
管好自己的保命錢 別被高收益忽悠
關(guān)于理財,有個小品里的段子最貼切:人生最大的悲劇在于,人活著,錢沒了。當退休工資上漲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老年人應(yīng)該通過學習,掌握正確的理財知識,防范風險,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圓滿。
避免兩種極端
退休老人的年齡狀況和相對有限的工資收入,決定了他們是一個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投資群體。因此,老人理財投資一定要“穩(wěn)”字先行,考慮大局,避免出現(xiàn)以下兩種極端的情況。
追求激進。一些激進型老年朋友投資理財只看收益,他們本該含飴弄孫安度晚年,卻還在股市中沖沖殺殺。
對于股票這類波動巨大的投資項目,如果有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可以考慮。但一般而言,由于60歲以上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因此不推薦股票這類高風險型的投資項目。
過分保守。曾經(jīng)看過一則報道,一個拾荒老太太,每日食不果腹,過著形同乞丐的生活,在悲慘中結(jié)束了生命。在人們整理其遺物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位老太太竟然有一張六萬元的存折。
很多這樣的中國老人,不舍得花錢,有很深的憂患意識,加上收入有限,因此在消費上十分謹慎,能省就省,買東西挑最便宜的,有點錢就全部存銀行。這種保守的理財方式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健康水平,甚至使養(yǎng)老都成了問題。
別被高收益忽悠
老人在奮斗一生之后,或多或少會有一筆積蓄,容易被騙子們盯上。加上理財知識缺乏,防范意識差,不乏一些老人,理財被騙落入陷阱,損失慘重。那么,老人理財時該如何防騙呢?遇到以下三種情況,就得留神了。
高息誘惑。騙子們善用高收益“哄騙”老人,怎么破局呢?很簡單,就是“我不相信”。任你吹得天花亂墜,我自“巋然不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背后可能就是高風險。老年人承受風險能力弱,稍有不慎就是不能承受之重。一般情況下,年化收益率超過10%就要警惕了。
現(xiàn)在很多投資項目和保健品廣告一樣,在各種電視、報紙上砸廣告,騙很多老年人去投資購買。當你在媒體上了解到一個很誘人的投資項目時,別輕信。掏錢之前,要善用互聯(lián)網(wǎng)或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情況。
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游走在馬路街頭的“理財顧問”,他們受聘于一些民間投資機構(gòu),非法吸錢,然后再高額放貸牟利,肯定是高風險的。投資理財,應(yīng)到銀行、保險、證券等正規(guī)的金融機構(gòu)辦理,不要輕信街頭理財公司的宣傳和誘導。
電信詐騙。公安部曾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電信詐騙受害者多為老年人。防范電信詐騙注意做到“三不”: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手機短信;不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銀行卡等情況;不向任何陌生人匯款、轉(zhuǎn)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