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吵著要玩具 該買還是不買
孩子是需要玩具的。通過各類不同的玩具,他們在努力完成自己的成長,認知、人際社交、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等等都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慢慢發(fā)展。另外一方面,玩具也是童年最美好回憶的一部分。
孩子的世界需要玩具
如果孩子買玩具的要求被一再拒絕,慢慢的他會壓抑這種需求,顯得很“懂事”,看到喜歡的玩具,他會說:這有什么好玩的呀。其實,心里是非常想要的。各種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有時候一個小要求的滿足就能夠讓他們歡天喜地。
減少家人主動購買,增加孩子自己挑選的機會
“可是給孩子買的玩具已經太多了。面對物質基礎已經過好的孩子,我們還大力滿足他,有沒有過頭的風險?”
物質基礎好,和孩子得到充分滿足是兩回事。
我們的理由——孩子被動接受的玩具再多,也不能夠成就“滿足感”。
即使條件好到每天有能力給孩子買新玩具的家庭,仍然可能讓孩子感到“沒被滿足”。被滿足的感受不能和實際擁有的物質畫等號。根本原因在于,家里玩具再多,可能都是媽媽覺得可愛、新穎、大牌或者能鍛煉孩子某種能力的,而不是孩子真正渴望、應自己要求買來的。孩子在意的并不是占有多少東西,而是每產生一個愿望,能不能實現。
我們的建議——減少媽媽的主動購買,增加孩子自己挑選的機會。
當孩子有了自己挑選玩具的愿望和意識時,把這個權利還給孩子。如果擔心兩頭買結果會買太多,不妨控制一下自己的購物欲。
適當滿足,不會導致貪婪
孩子被滿足的過程,是一個獲得力量感和控制感的過程。 而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人生來都有不斷進步和成長的動力,那么有什么理由孩子有動力、有能力,卻不付出努力呢?
我們的理由——正是因為積累了“我想要的東西是可以得到的”感受,孩子未來在追求夢想、實現目標時才更有勇氣和信心。
今天的我們已經認同“大學知識中學化、中學知識小學化”對孩子有害,但我們未必意識到把大量道理提前輸送給孩子的危害?!安皇悄阆胍裁?,就能立刻得到什么,你得通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道理本來是要等到青春期后才開始慢慢理解的概念,卻被提前灌輸到3 歲孩子的大腦里。
可是,學齡前孩子非黑即白的大腦神經所能理解的信息還非常簡單:我行不行?我的愿望能不能實現?也就是當媽媽以“必須洗夠1 個月碗才能得到托馬斯火車頭”為誘餌激勵孩子時,孩子懂不了那么多,他不會理解為“媽媽在鍛煉我努力執(zhí)著的精神”,而是:“我想要的玩具得不到,我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