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養(yǎng)生重在護肝健脾
2017-06-29 15:25:0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語:驚蟄節(jié)氣前后,冷暖空氣交替開始頻繁,冷空氣尚顯余威,有時還會長驅直入;暖空氣與時俱進,勢力漸強。南方陰雨開始增多,北方干燥多風。有
驚蟄節(jié)氣前后,冷暖空氣交替開始頻繁,冷空氣尚顯余威,有時還會長驅直入;暖空氣與時俱進,勢力漸強。南方陰雨開始增多,北方干燥多風。有諺語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等,可見初春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是驚蟄期間的天氣特點。
驚蟄節(jié)氣雖已回暖,但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驚蟄后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所以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留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jié)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后,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因為春回大地,天氣漸暖,人體皮膚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漸舒張,需要的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體內血液的總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供應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所以容易出現(xiàn)“春困”?!饵S帝內經(jīng)》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緩行,以便志生。”意思是說,春天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春屬木,入味為酸,對應五臟為肝,順應自然界生長生發(fā)之規(guī)律,春季容易肝風、肝火妄動,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病。因此,驚蟄季節(jié)要少吃酸,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利水祛濕、健脾補益作用的湯水或食療粥來增強體質,如大棗粥、山藥粥、莧菜頭云苓鯽魚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