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若不想開戰(zhàn)就別給日本幻想 戰(zhàn)爭或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 抑或一念之間? ——2014年國際軍事熱點隨感又到年終歲尾。每年盤點世界軍情,總有一些地區(qū)硝煙迷漫,總有一些國家劍拔弩張,總有一些事件令人遺憾,也總有一些進展給人希望。戰(zhàn)爭與和平,許多時候就是一步之遙,究竟邁向哪邊,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隨著油價和盧布匯率的持續(xù)走低,“俄羅斯能撐多久”,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如果不是歲尾時節(jié)亞航航班的失聯(lián),人們似乎就要忘記,馬航MH370航班的失聯(lián),以及Mh17航班的詭異墜毀。航班上的乘客距離見到他們的親人朋友,曾經(jīng)如此相近,但失聯(lián)與墜毀的原因,卻仍然撲朔迷離。真相,遠非一步之遙。
去年冬天在基輔廣場上的靜坐,曾被認為熬不過烏克蘭凜冽的寒冬。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頻送秋波之后,其影響卻在持續(xù)蔓延——烏克蘭“換帥”后,新政權放棄不結(jié)盟地位,描繪出加入北約“路線圖”。倒向西方也讓烏克蘭面臨窘境——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脫烏入俄,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宣布“獨立”,今年4月中旬以來,烏東部武裝沖突已造成四千多人遇難,一萬多人受傷。
危機的溢出效應,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俄與西方之間的寒意,隨著西方實施多輪經(jīng)濟制裁、普京多次強硬喊話、軍機多次危險接近而不斷加深,更有人感嘆,“冷戰(zhàn)”的重啟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二戰(zhàn)結(jié)束近70年了,過去一直是日方擔心被美國拖入戰(zhàn)爭,但現(xiàn)在卻似乎出現(xiàn)了角色逆轉(zhuǎn)。美國想靠“縱日”來謀取地緣政治好處,但安倍政府便借此在右傾道路上“暴走”。其在參拜靖國神社、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等問題上的“歷史修正主義”表現(xiàn),當真是“蠻拼的”。
然而,在安倍率自民黨再次贏得眾議院大選后,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第一時間發(fā)出警告:不要在歷史問題上一意孤行,特別是不要突破美國的底線——外界很明白:安倍勝選,日本將“更為危險”。據(jù)說,當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甄選馬車夫時,曾問過一個問題:“若是我的馬車要經(jīng)過一個懸崖邊,你們?nèi)绾伪U衔业陌踩??”最后得到工作的那個人是這樣回答的:“陛下,我不走懸崖邊,我繞道走大路以保障您的安全。”
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不是靠“陷于險境時的解圍技巧”,而是要“避免置身險境”。美國如果想避免無謂的戰(zhàn)爭,最好還是不要給日本人留下太多的幻想。否則,一念之差,戰(zhàn)爭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遙。有句話說,作戰(zhàn)不靠閃亮的武器,要靠一顆英雄的心。對一場“靠漂白劑和祈禱來進行的戰(zhàn)爭”來說,更是如此。
埃博拉,這種此前困擾非洲農(nóng)村地區(qū)的病毒,今年走出非洲,禍及全球。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醫(yī)療隊,遠赴埃博拉“重災區(qū)”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時,許多人終于明白,中國人口中的“負責任大國”,以及“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并非只是說說而已。而中國派出維和步兵營,也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理解。
與獲評《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一眾“抗埃勇士”相比,斯諾登無疑只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這位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以自己的勇敢“成就”了《華盛頓郵報》和《衛(wèi)報》——對“棱鏡門”事件的報道,讓這兩家媒體獲得了普利策獎公共服務獎。而斯諾登本人,卻無奈地被諾貝爾和平獎拒之門外。據(jù)說,其落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根據(jù)挪威與美國簽署的條約,如果斯諾登獲獎,挪威有義務在12月舉行的頒獎典禮上逮捕他。
斯諾登的落選,客觀上成就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少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兒童權利活動人士凱拉什·薩蒂亞爾蒂和瑪拉拉·尤薩夫扎伊。作為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瑪拉拉堅信,“鉛筆比槍支更有力量”“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來的槍”?,斃拿砸哺嬖V人們一個道理,和平與戰(zhàn)爭,只有一步之遙,也只在一念之間。
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來得更早。如果沒有12月16日的這場襲擊,更嚴格地說是屠殺,巴基斯坦白沙瓦陸軍公立學校的132名學生,仍會像往常一樣在教室中安靜地學習。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血腥和殘酷,卻讓這一切只能變成孩子家長恍惚之間的臆想。盛怒之下,巴基斯坦政府聲稱可能重新對恐怖分子執(zhí)行死刑——為了與歐盟達成貿(mào)易協(xié)議,巴基斯坦從2008年起暫停了死刑執(zhí)行。
然而,這起今年最大規(guī)模的恐怖襲擊,在國際引起的關注度,卻似乎遠遠比不上前一天發(fā)生在澳大利亞悉尼的劫持人質(zhì)事件,雖然后者最后證實并非恐怖襲擊,遇害人數(shù)也只有3人。這種對比,讓人欷歔不已。這一點,似乎也適用于巴以問題。試問,今年7、8月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帶的武裝沖突,造成了多大的傷亡?有誰不借助搜索工具,便能說得清楚,哪怕說個大概?
那么,問題來了——這究竟只是因為西方媒體的強勢?還是因為人們對經(jīng)年累月的恐怖襲擊產(chǎn)生了麻木感?只能說,有些媒體對類似事件的取舍標準,差得遠不止一步之遙。再回到現(xiàn)實中來,問題久拖不決,責任到底在誰的身上?來看這個現(xiàn)實吧:一直把推動巴以和平進程作為重心的美國國務卿克里,去年一年九訪中東。然而,當其日前再次為巴以問題穿梭歐洲多國時,對歐洲國家提的一個要求卻是——暫時不要承認巴勒斯坦建國。原因,你懂的!
“你可以選擇何時開始,但決定不了何時結(jié)束?!边@句話,適用于幾乎所有與戰(zhàn)爭相關的領域。網(wǎng)絡、太空、極地、海洋,這些領域的競爭,落后了會影響國家安全和發(fā)展,但過度競爭則會將人類帶入類似“核恐怖平衡”的境地。沒有安全觀的更新,就不會有更安全的世界。類似搜尋馬航MH370航班那樣的國際大合作,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00周年。那場曾被稱為“結(jié)束一切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不僅沒有為歐洲以及全人類帶來和平,其造成地緣政治權力真空和傳統(tǒng)價值崩解,反而成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滋生的溫床,以及下一場更加血腥的世界大戰(zhàn)的“熱身賽”。歷史沒有如果,它只提供深刻的教訓。人們或許真的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應該把一個怎樣的未來留給世界,應該把一個怎樣的世界留給未來。
“方向錯了,前進便是倒退”。一念之差,帶來的差異將遠遠不止一步之遙。未來無法預知,但戰(zhàn)爭并非宿命,化解危機、通往和平之門的鑰匙,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