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與日寇如何交流 共創(chuàng)“畸形語言”狼狽為奸
自從電視普及之后,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電視劇可謂是經久不衰,經常能夠在熒幕上看到這類電視劇的“身影”。很多觀眾會注意到電視劇中扮演日本人的演員總是滿口說著什么“大大的”“不要的”“我的”之類的語言,讓不少觀眾看的捧腹大笑。
日軍軍官這么說話,其實主要還是為了跟國內的漢奸進行交流。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以來,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后的這段時期內,日軍因為語言上的障礙起初很難跟中國人溝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遲,為了跟國內的漢奸溝通,語言問題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人為了跟中國人交流,曾經在日本占領區(qū)實施日語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讓中國人學會日語,便于交流,這也是為什么現今很多東北地區(qū)上了年紀的老人會說幾句日語的原因,但是因為戰(zhàn)爭的影響,這種“教育”并沒有大規(guī)模推廣開來。
那么日本人該怎么跟漢奸進行交流呢?
對于那些級別比較高的日本軍官,隨身都會帶著翻譯,他們與漢奸的交流問題不大,然而對于那些處于底層的軍官就沒有這么好的待遇了,那么他們該怎么與漢奸進行交流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一種奇怪的“語言”,作為日本軍官和中國漢奸的交流的工具,并且擁有了一個名字,叫做協和語。
這種協和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詞語通俗易懂,使用的雙方都不需要追求語言的精確和豐富,只要能讓對方聽得懂就可以了。而在一開始提到的什么“大大的”“你的”“什么干活”之列的語言就成為了協和語的代表。
這種協和語因為同時擁有日語和漢語的語法特點,因此產生了很混亂的語法特征,它最主要的特點除了通俗易懂之外,就是在強調語氣的表達上表現的很明顯。例如中國的一句話“你把這個給我”,用這種奇葩的協和語表達出來就成了“你的 這個 我的”。這樣在國內的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電視劇當中看到這樣的情節(jié)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人可能會問,日本人侵略中國,想要跟中國人交流為什么不去學習中文呢?一方面,日本人作為侵略者,在數量上相比中國軍民處于絕對少數,侵略者也很難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被侵略者的語言;另外一個方面,漢語博大精深,日本人在短期內也很難學會漢語。
不管怎么說,這種協和語是一種“畸形的語言”,它存在的價值也主要是為了方便日本軍官與漢奸的交流,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后,很多漢奸都被處決,這種畸形的語言也基本上消失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