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國每年餓死300至700萬人
電影《一九四二》引發(fā)了國人對1942年大饑荒的空前關注。民國時期中國的大饑荒很多,《劍橋中華民國史》記載的大規(guī)模饑荒就有11起。國民黨統(tǒng)治期,中國到底餓死多少人?這些災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多起大規(guī)模饑荒現(xiàn)人吃人慘象
《劍橋中華民國史》記載了11起大規(guī)模饑荒。
1921年華北發(fā)生大饑荒,受災人數(shù)3000萬。1921年5月19日《申報》報道說,記者所到之處,樹皮被剝光吃凈,沿途餓斃者無人掩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5月中旬為止,兒童死于饑餓者已達12377人。人價低廉,每一兒童最少只一元錢,最高價也不過50元而已。
1929年,23歲的斯諾在連年饑荒的中國北方農(nóng)村,第一次看到了餓殍遍野的可怕場面。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諾的中國》一書中提到:“饑民的尸體經(jīng)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莊,人肉公開售賣?!?/p>
1936年春夏到1937年夏一年多時間,四川各地頻頻傳來饑民吃人肉充饑的可怕消息。1936年4月10日《重慶快報》上說:“近有桐木洞貧婦邱氏因迫于饑餓,將其3歲小女殺而食之?!?/p>
1942年中原大饑荒,“1千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軋而死者無數(shù)”。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饑荒,湖南饑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饑。截至1946年8月,僅衡陽就餓死9萬余人……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于饑餓。如此推算,民國時代曾經(jīng)累計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
天災還是人禍?
民國時期各種災害頻繁發(fā)生,水災、旱災和蝗災等自然災害與大饑荒有密切關系,但客觀因素往往只起引發(fā)或加劇作用,權利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言論自由的缺乏、政治體制的不民主才是加劇貧困和饑餓、導致大規(guī)模死亡的饑荒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1936年,四川大旱后饑荒,身為四川省主席的劉湘多次向國民政府請求賑災,卻毫無結果。至1937年,國民政府想盡一切辦法來維持龐大抗日軍隊和后方人民的糧食供應。為了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征收足夠糧食,國民政府在全國各地推行了田賦征實制度,將田賦收錢改為征收糧食。很少有人知道,天府之國的四川竟然是吃著觀音土迎來抗日戰(zhàn)爭的。
1941年開始,地處中原的河南就出現(xiàn)旱情,收成大減,有些地方甚至已經(jīng)“絕收”。到1942年,在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人相食”的慘狀。然而,國民政府對此似乎了解無多,不僅沒有賑濟舉措,賦稅還照征不減。
時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郭仲隗回憶:中央不準報災,亦不救濟,我以參政員奔走呼號,不遺余力,“結果河南餓死了500多萬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報了1602人,開政治上未有之奇”。美國記者白修德無論何時何地,聽到的都是在重復同樣的呼吁:“停止征稅吧,饑荒我們受得了,但賦稅我們吃不消?!比欢?,據(jù)當時國民黨中央社的消息,1942年河南的“征實征購”“雖在災情嚴重下,進行亦頗順利……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貢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