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貓換太子案的真實隱情:劉太后此事沒有做錯
演繹宋代宮廷故事的元代雜劇《抱妝盒》和包公戲《貍貓換太子》等劇目,都是講述宋仁宗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如何遭到劉皇后的陷害,仁宗也差點險遭不測的傳奇故事,其遭遇之坎坷,情節(jié)之跌宕,令人扼腕。為什么民間對宋代宮廷的這段故事如此津津樂道呢?其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元代雜劇《抱妝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真宗的李宸妃生了一子,劉皇后十分妒忌。便令宮人寇承御假傳圣旨,說皇帝要見兒子,誆出嬰兒勒死,再拋尸河中??軐m人有憐憫之心,但不知如何救這孩子。正好此時,真宗派太監(jiān)陳琳懷抱妝盒到園中采摘新果,送與御弟楚王祝壽,在金水橋巧遇寇宮人??軐m人請陳琳幫助,陳琳便將嬰兒放入妝盒,帶出宮來拜見楚王,細(xì)稟此事,楚王將孩子收養(yǎng)家中。十年后的一天,楚王帶此子謁見皇兄,劉皇后見此子聲容舉止都酷似李宸妃,心生疑竇。回宮后拷問寇宮人,寇宮人不甘屈辱,當(dāng)即頭撞石階而亡。數(shù)年后,楚王將此子身世婉轉(zhuǎn)告之真宗,真宗將他立為太子,由劉皇后收養(yǎng)。五年后,真宗駕崩,仁宗繼位。仁宗懷疑自己身世,親自查審此事,陳琳這才和盤托出。此時李宸妃早已過世,可憐母子生前沒能相認(rèn),仁宗下旨尊母親為純圣皇太后。劉太后逆天悖理,手段殘忍,應(yīng)嚴(yán)加懲辦。但仁宗考慮到先帝的尊嚴(yán),劉太后年歲已老,也算有養(yǎng)育之恩,姑且容之,奉養(yǎng)如舊。加賜封賞楚王與陳琳,并重建寇宮人之墓,封為忠烈夫人。
包公戲《貍貓換太子》講述的相關(guān)故事卻如此演繹:開封府尹包拯外出巡視,一天在路上,突然被一陣怪風(fēng)吹落了帽子。包公感到這風(fēng)來得蹊蹺,就隨飛滾的帽子追去,來到一座破窯前。窯中住著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婦人,衣衫破舊,面容憔悴,行動中卻隱隱透出一些宮廷風(fēng)范。包公上前問候,并報出姓名。老婦人得知來者是當(dāng)朝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時,不由得淚流滿面,喊出一聲“包卿,可要為奴家伸冤??!”這聲叫得包公大驚失色,這“包卿”豈是普通人可隨便叫得的?仔細(xì)詢問后得知,老婦人實為當(dāng)今天子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因為給真宗生下皇子,卻被生不出兒子的劉皇后調(diào)包奪走。劉皇后勾結(jié)太監(jiān)郭槐,買通接生婆,用剝?nèi)テさ呢傌垞Q出皇子,誣李宸妃生下怪胎妖孽,打人冷宮加以陷害,要將李宸妃治罪。多虧宮人冒死相救,宸妃才得以逃出深宮,隱名埋姓,流浪顛簸至今。包公開始半信半疑,老婦人取出當(dāng)年真宗留給她的玉佩,包公見是宮中之物,才知老婦人所言不假,可憐她身為國母,卻母子不能相認(rèn)。于是包公將老婦人帶回京城,設(shè)計使仁宗認(rèn)母,并懲辦了此案的郭槐等惡人。
上述兩個故事雖然都是講述仁宗生母的悲涼遭遇,而情節(jié)卻相距甚遠(yuǎn)。
其實二者都為后人虛構(gòu),與歷史真相存在較大差距。那么后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演繹這段宮廷故事呢?它應(yīng)該不會完全是捕風(fēng)捉影吧?有關(guān)的歷史真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說劉皇后,原為真宗的德妃。真宗的原配是潘美的女兒,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也在景德四年(1007)病故。其后,中宮虛位多年。在眾多的嬪妃中,真宗屬意的是劉德妃。德妃名劉娥,太原(今山西)人,后徙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出身低賤,卻生得玲瓏秀眉,擅長撥弄鼓樂。十來歲就嫁給當(dāng)?shù)亟橙她徝馈S何醭跄?,夫妻來京城謀生,龔美因為貧寒準(zhǔn)備叫劉娥改嫁。此時,真宗為襄王,很想娶一個有才藝的川妹子為妾,經(jīng)襄王府給事張耆的張羅,劉娥就這樣進(jìn)了襄王府。這時她年才十五,風(fēng)華正茂,大受寵愛。太宗知道此事,嫌其出身卑賤,令將劉娥逐出王府。真宗實在舍不得,就暗中讓她寄居在張耆家。十余年后,真宗即位才將她接回宮中,立為美人,重得寵幸,她在后宮的地位也升得很快,大中祥符初已為德妃。當(dāng)真宗打算立劉德妃為后時,大臣們以其出身為由而激烈反對,但真宗力排眾議,終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將德妃立為皇后。
劉皇后雖出身低賤,入宮后卻也好學(xué),逐漸通曉史書,加上生性警敏,關(guān)心朝廷與宮闈有關(guān)要事。真宗也常退朝后在其宮中批閱封奏,便詢問一些政事,她都能妥善應(yīng)答,其政治才干頗受真宗倚重。天禧四年(1020)春,真宗一度病重,朝政就多由皇后決斷。真宗駕崩,仁宗即位才十三歲,劉氏為太后而垂簾聽政。改元天圣,“天圣”拆字即為“二人圣”,指皇帝與太后二人當(dāng)政。由于仁宗年少,實由劉太后一人當(dāng)政,長達(dá)十一個年頭,成為宋代第一位臨朝的母后。
劉太后聽政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聽從大臣王曾和呂夷簡等人的建議,把“天書”隨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興建宮觀,有力地遏制了大中祥符以來彌漫朝野的迷信狂熱。既借用過奸相丁謂,也很快免去其權(quán)位,貶為崖州(今海南)司戶參軍,實為流放。接著,在全面把握朝政期間,時也從諫如流,頗有建樹。如創(chuàng)設(shè)諫院,完善科舉,興辦州學(xué),澄清吏治,重視水利,連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幣—一交子,也是在她的批準(zhǔn)下得以發(fā)行。當(dāng)然也存在貶逐寇準(zhǔn)、李迪等較為正直大臣,及稍有倚用宦官、放縱外戚等的過失。不過大體而言,史官對其治績一般持基本肯定的評說:“內(nèi)外肅然,紀(jì)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p>
再說仁宗母親李宸妃,她開始只是劉德妃宮中的侍兒,即一位平常的宮女。由于生得還較端正莊重,且膚色明麗,言語不多,真宗一時高興,讓她侍寢而懷上了孕。生下仁宗后,封崇陽縣君,又生一女(后早夭),方進(jìn)為才人,不久遷婉儀。劉德妃為皇后,因無子,便把襁褓中的仁宗奪為己子,并讓楊淑妃撫育,而李婉儀從此就失去了親自撫育兒子的資格。仁宗從小就叫劉皇后為大娘娘,叫楊淑妃為小娘娘,“母子”感情融洽,而不知自己還有生母在宮中。李氏因為地位低下,不能論理,默然雜處在先朝宮嬪之中。直到仁宗少年即位,由于還是劉太后掌權(quán),李氏也不敢有一點母以子貴的表現(xiàn)。人們都畏懼劉太后,也沒有人敢對仁宗說出事情真相。而劉太后卻讓李氏去為真宗守陵,用隔絕其親生母子的手段,來確保自己權(quán)力地位的穩(wěn)固。同時,太后也派人訪得李婉儀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給這個原本衣食無靠的小工匠當(dāng)上三班奉職,做得也不算太絕情。
明道元年(1032),李氏病重,方得進(jìn)位宸妃,不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杀氖?,宸妃貴為一國君主之母,并與仁宗同住一宮廷中,卻生前不能與兒子相認(rèn)相聚。劉太后打算用一般宮人的禮儀在宮外治喪,宰相呂夷簡上奏建議喪禮應(yīng)從厚。太后怕在座的仁宗聽出破綻,急忙引皇帝走開,然后單獨回到簾下,責(zé)問呂夷簡:“一宮人死,你提出厚葬,是要想離間我們母子關(guān)系嗎?”呂夷簡從容回答:“太后若不想到劉氏族人,就算臣沒說;若為劉氏后人著想的話,則喪事宜從厚?!币痪湓捥嵝蚜藙⑻螅喝蘸笕f一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痛感生母生前死后都沒有得到應(yīng)得的待遇,一定會怨恨自己,就會遷怒于劉氏后人。于是就問該如何厚葬?呂夷簡請下詔以一品之禮安葬于洪福院。同時,呂夷簡還密令經(jīng)辦人員,要以皇太后的服飾裝斂,且要用高檔的水銀寶棺。
明道二年,劉太后病卒。宋仁宗號泣憂傷,悲痛過度,茶飯不思。章惠太后(即楊淑妃)勸道:“她非帝母,帝自有生母?!毖嗤踔T人也告知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痹谝环儐柡?,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號慟頓止,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zé),尊生母為皇太后,謚號章懿。又親臨母親所殯之洪福院祭告,同時派兵包圍了劉氏府第。然后親自哭著開棺驗視,見生母穿著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銀的養(yǎng)護(hù)下膚色如生,沒有毒殺的痕跡,才感嘆傳言之妄,下詔將母親棺槨陪葬真宗永定陵。于是撤去劉府圍兵,又到劉太后靈前焚香泣告,對劉氏仍然恩禮有加。為了彌補對親生母親的愧疚之情,仁宗對李氏家族的恩寵益厚,一再提升母親弟弟李用和的官職,拜為彰信軍節(jié)度使、檢校侍中,還將??倒飨录蘩钣煤偷膬鹤永瞵|。
上述歷史真相中,劉太后應(yīng)該說是一位還算不錯的垂簾聽政者,她掌權(quán)的天圣、明道年間,基本恢復(fù)了真宗早年咸平、景德間的小康發(fā)展勢頭,也為仁宗的慶歷盛世奠定了基礎(chǔ)。史傳曰:“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yán)明,恩威加天下?!彼恼尾鸥蓻Q不在其夫真宗和其子仁宗之下,臨朝時的個人品德也并無大的闕失。雖說劉太后未必不想效法武則天,但宋代限制后宮干政的家法頗為森嚴(yán),眾臣的監(jiān)督諫阻也算有力,使劉太后只得明確表態(tài)不做有負(fù)祖宗的事情。晚年,太后召見曾反對她預(yù)政的大臣李迪,問道:“我今日保護(hù)天子與大宋江山至此,你以為如何?”李迪表示心悅誠服。
當(dāng)然,在對待李宸妃的問題上,劉皇后有自己的私心和不當(dāng)行為,但這也與當(dāng)時的后宮制度有關(guān),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這樣做。同時,她也并沒有使出如其他朝代一些后宮之間的殘忍手段,應(yīng)該說對李氏并沒有完全絕情,仍還有一點天良,故使李氏得以善終,且還提攜了李氏家人。這與民間小說戲劇中刻畫的劉皇后,一個有著陰狠毒辣之心腸與手段的皇后形象相去甚遠(yuǎn)。說到這里,仁宗生母的謎團(tuán)已清晰解開。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民間社會對這樣一位還算清明的劉皇后形象要進(jìn)行如此的歪曲?把一位實有功于宋朝統(tǒng)治的太后描繪成一個喪盡天良、惡毒卑劣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