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金燦燦的西漢王朝 流通的巨量黃金從何而來?

        2016-08-11 17:50:3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西漢黃金滾滾來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已經(jīng)連續(xù)下了快一個月了,楚、漢雙方的軍隊也像這冰冷的空氣一樣在滎陽這個地方僵持著。 楚霸

        西漢黃金滾滾來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已經(jīng)連續(xù)下了快一個月了,楚、漢雙方的軍隊也像這冰冷的空氣一樣在滎陽這個地方僵持著。

        楚霸王項羽早已坐臥不安,他想要盡快地打贏這場戰(zhàn)爭,于是想方設(shè)法斷絕漢軍運糧的甬道。不斷被楚軍攻擊糧道的漢軍確實有些支撐不住了,劉邦也不想在這個鬼天氣里再無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須有所行動了!

        十二月的一天深夜,一行車馬從漢軍大營悄悄駛出,直奔楚軍而去。領(lǐng)軍的人叫陳平,他神情嚴肅而復(fù)雜,因為他身后的車隊上裝有幾萬斤黃金。陳平不由回想起前幾天劉邦找他商議局勢時的情形,劉邦是那么的不安和悲傷,于是他獻策說誰都沒法抗拒黃金的誘惑,可以用黃金來離間楚軍將帥,尤其是以耿直著稱的鐘離昧和范增。劉邦大喜,當(dāng)即命人取了4萬斤黃金給陳平,讓他隨意花。他身后車隊上裝載的就是其中一部分,要用它們?nèi)ナ召I楚軍帳中的士兵,讓他們散布鐘離昧的謠言。

        陳平的黃金送去沒幾天,謠言果然便傳開了,士兵們紛紛說:“勞苦功高的鐘離昧開始不滿項王不給他分土地稱王了,會與漢軍聯(lián)合滅掉項氏,到時好瓜分楚國土地各自稱王?!敝{言傳到項羽的耳朵里,他便對鐘離昧產(chǎn)生了猜忌,逐漸疏遠了他。

        這4萬斤黃金的效力遠沒有結(jié)束。第二年四月,陳平用這些黃金買了牛羊豬三牲,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悠閑地在營帳中等候項羽派來的使者。待使者一到,他便命人將豐盛的酒席端去使者住所,一進門便假裝驚詫道:“我還以為來的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呢!”旋即再使人端上粗劣的飯食。使者回去之后將自己遇到的情形描述給項王聽,項王自此對范增也心存疑心。范增知道后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結(jié)果病死在返鄉(xiāng)途中。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項王,兩年后便在烏江邊自刎而亡。這4萬斤黃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創(chuàng)了西漢。這也像是一個征兆,預(yù)示著西漢將是一個“多金”的王朝。

        西漢的“多金”,是歷代史學(xué)家的定論。且不說那“開國”的4萬斤黃金,已足以讓人驚詫,來看看西漢的黃金庫存,即現(xiàn)代所謂“黃金儲備”,其數(shù)額之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實屬罕見,可以說為歷朝之最。《魏晉南北朝史》載:“西漢初期,黃金的應(yīng)用總數(shù)量在百萬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考據(jù)的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今日的248噸。而2003年中國的黃金儲備為600噸,也就是說西漢時期的黃金儲備已經(jīng)達到我國2003年黃金儲備的41.3%。

        此外,翻開《漢書》,會發(fā)現(xiàn)西漢帝王賞賜黃金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數(shù)目動輒千斤萬斤,仿佛說的是平常的蘿卜白菜一般。比如:劉邦的長子劉盈,即位后便大肆用黃金打賞為父親劉邦辦理喪事的人員,尤其是親自參與挖墓穴的人,將軍一級的給40斤黃金,年俸2000石的官員給20斤黃金,年俸600石的給6斤,600石以下的給2斤。可以想象,巨大的帝陵必然要求滿朝文武都投入工程,如此一算,賞賜的金額確實很大。漢文帝劉恒即位后,因眾大臣殺呂后的親屬有功,又賜周勃5000斤黃金,賜陳平、灌嬰各2000斤黃金,賜劉章、劉揭各千金。漢武帝劉徹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賞賜連年擊敗胡軍的大將軍衛(wèi)青就花費了20余萬斤黃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dǎo)致巨量黃金出現(xiàn)在西漢王朝呢?

        不可否認,西漢黃金之巨得益于前朝的積累:春秋以前黃金已成為人們寶藏的東西;到戰(zhàn)國時各諸侯都視金為寶,無不盡力搜羅。當(dāng)時秦楚兩國勢力最大,財富最多。楚國汝漢地區(qū)就盛產(chǎn)黃金,有方形的爰金流行于世。秦國盛時,“黃金萬鎰為用”;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各國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黃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寶庫……而這些歷代積累的黃金最后又都被轉(zhuǎn)移到了西漢。

        鐵器時代的到來,帶動了西漢采礦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更多的黃金被源源不斷地生產(chǎn)出來,也充實著原本就藏金頗多的西漢國庫。西漢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除了繼承前代的方法外,又發(fā)現(xiàn)了按礦脈分布關(guān)系尋找新礦和察看金光尋找黃金礦的方法,這在《史記·貨殖列傳》和《史記·天官書》中都有記載。黃金產(chǎn)地也比過去有所增加,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擴展到兩大流域的縱深地區(qū)。參與采金的人數(shù)之多也有個例子可以說明:漢元帝時的大臣貢禹,看到當(dāng)時農(nóng)業(yè)人口大量減少,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其中就有一條為:“罷采珠玉金銀鑄錢之官”,可見至少當(dāng)時政府設(shè)立了開采珠玉金銀的專門機構(gòu),而在這個機構(gòu)下面從事采金的人員也一定不在少數(shù),否則也不至于嚴重到要罷免。

        除此之外,羅馬史學(xué)家的抱怨也值得一提。他們對西漢時期羅馬與中國的外貿(mào)交易耿耿于懷,認為羅馬花費了數(shù)量巨大的黃金來購買中國的絲綢及其他貨物。比如一種名為“縑”的雙經(jīng)雙緯的粗厚織物,可以用來制作衣服、口袋,國內(nèi)時價是400到600多個銅錢一匹,但在羅馬市場卻與黃金同價,即一兩黃金一兩縑,一匹縑約25兩重,即可換取25兩黃金。據(jù)羅馬史學(xué)家普林尼統(tǒng)計:西漢時,羅馬帝國每年至少有一萬萬賽斯脫奇(sesterce,古羅馬計量單位)的黃金流入中國(還包括印度和阿拉伯),這個數(shù)字是驚人的,折合成現(xiàn)在的計量單位超過5噸。難怪羅馬的史學(xué)家會抱怨,用黃金換取中國的絲綢,是后來羅馬帝國經(jīng)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中間商安息人經(jīng)由敦煌、新疆到小亞細亞以及敘利亞、埃及的絲綢之路帶回來的大量黃金,不僅來自有著充實國庫的羅馬,還包括沿途的敘利亞和埃及等國。這些國家很早就使用黃金作為對外支付的貨幣,它們經(jīng)濟相對落后,對黃金的需求量很有限,因此也愿意用黃金來換取中國的貨物。另一方面,由于西漢時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經(jīng)濟和文化都很發(fā)達的國家,商品輸入相對較少,因此黃金幾乎不外流,只有少量的黃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如漢武帝時常向大宛購買良馬、向海外購買珍珠、琉璃等,僅此而已。

        麟趾金,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縣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是仿造麒麟的腳趾鑄成。它們的出現(xiàn),都源自漢武帝所遇到的幾件奇事—在郊游隴山之際,居然捕獲了一只渾身純白的麒麟,而此時敦煌又傳出了出現(xiàn)天馬的消息,于是篤信祥瑞的漢武帝將鑄金改為麟趾和馬蹄的形狀。

        只流通于上層社會的“上幣”?

        如此大量的黃金,除了前文提到的皇帝賞賜大臣之用外,還能做什么?我們不妨先來看幾則故事: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劉徹十分不高興。此前,他很贊賞齊國國相卜式攻打南越的請求,但對他鼓勵性的嘉獎其他諸侯卻沒什么反應(yīng)。一天,他正在宮殿內(nèi)踱步,主管皇室財政的少府有人來報,說是今年各諸侯王送來的祭祀用“酎金”已到。劉徹略一思考,便叮囑來人嚴加審核諸侯們上交的金子。最終有106名侯爵因為金子成色不足而丟失了爵位,連同丞相趙周,因沒有及時檢舉揭發(fā),也被判處死刑。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多年不育,年紀很大時才有了獨子昭平君。隆慮公主對昭平君寵愛之極,但她深知被自己慣壞的兒子終有一天會惹出禍端,于是在她臨死前留下了黃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預(yù)贖死罪。當(dāng)時,漢武帝答應(yīng)了她。

        《管子·輕重》是西漢時的作品,其中記載道:由于政府壟斷了食鹽的生產(chǎn),禁止民間煮鹽,所以鹽價一下子增長了十倍。有人將鹽運到不產(chǎn)鹽的梁、趙、宋、衛(wèi)、濮陽去賣,得到了黃金一萬一千余斤。

        從這些故事看來,西漢的黃金用處不少:可以用于交政府的酎金、替人贖罪,以及在商品貿(mào)易中買賣等等。經(jīng)濟史專家傅筑夫還例舉了漢代用金的其他方面:“計值用金,祭祀用金,交易用金,賞賜用金,賭賂用金,罰款用金,贖罪用金,舉凡貨幣所具有的職能,如價值衡量,交易媒介,權(quán)力收授,財富貯藏等,幾無不用金。”如此一來,數(shù)量巨大的黃金,在漢代成為了一種稱量貨幣。

        的確,《史記·平準書》也有記載:西漢“貨幣分為兩種:黃金,以鎰(古代計量單位,合20兩)為單位,是上幣;銅錢,是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屬于器飾寶藏,不是貨幣”。何為上幣?有人認為是專供上層社會使用的貨幣,而銅錢多為下層社會使用,所以被稱為下幣。不過,下層民眾用金的例子也是不乏記載的,如前文所述的賣鹽得金的故事,以及《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說有一個百姓對文帝造成驚駕而需處罰以黃金,都能說明黃金并不是上層專用?!吧蠋拧钡摹吧稀弊纸忉尀椤俺缟惺褂谩笨赡芨鼮橥桩?dāng)。

        這些黃金“上幣”在漢代以何種面目出現(xiàn)?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金元寶?或者類似國外圓形的金幣嗎?非也,西漢的黃金以金餅的形式出現(xiàn)居多,這在考古中多有發(fā)現(xiàn)。而且據(jù)上世紀80年代學(xué)者張先得統(tǒng)計,漢代黃金的含金量大部分在97%-99%之間,成色較好,無疑反映了西漢時期黃金鑄造的普遍情況。

        1999年,在西安東北郊潭家鄉(xiāng)北十里鋪村出土的就是219枚西漢金餅,這是目前出土最多的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金餅不是發(fā)現(xiàn)于墓葬,而是深埋在泥土中。它們形狀如扁的半球形,正面微微隆起,背面內(nèi)凹,凹面大都有文字、戳記和符號,如:“黃、長、吉、馬、租、千、金”和“V”等。其直徑在56-65毫米之間,重量在247克左右,最重的達254.4克,都與西漢黃金一斤等于248克的重量接近。值得注意的是,這批金餅絕大多數(shù)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擦痕和切割痕,切割痕是用較鋒利的器具鋸成,而且一般出現(xiàn)在較大的金餅上。部分金餅上還有補貼金片的現(xiàn)象。這種切割或補貼是為了使金餅保持統(tǒng)一的重量,叫“平稱”。

        不過,金餅這種樸素的黃金形式卻被漢武帝的一次奇遇改變了,使西漢黃金又出現(xiàn)了兩種更為美麗和詩意的形式。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漢武帝去郊外朝拜上天,他登上了隴山,結(jié)果意外獲得一頭周身純白的麒麟。無獨有偶,此時敦煌渥洼水出了一匹天馬,泰山出現(xiàn)了黃金。漢武帝大喜,認為這都是難得的祥瑞,便立刻將年號改為元狩,并將黃金改鑄為麒麟腳趾的形狀和馬蹄的形狀,這兩種形式的黃金因此被稱為麟趾金和馬蹄金。河南扶溝古城村和江蘇盱眙南窯莊的金銀窖藏,就曾出土了西漢馬蹄金11枚、麟趾金7枚。細看之下,能打動你的不僅是依然燦爛如新的金色,還有那隱約能聽到的兩千多年前白麒麟、天馬的足音。

        混亂幣制下的“救命稻草”

        研讀西漢的史料,時常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是在西漢這個朝代,黃金的貨幣性如此凸顯?在其前后,乃至如今,黃金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投資、裝飾或者寶藏的財富而已。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提到西漢的貨幣制度。

        西漢的貨幣制度極亂,從劉邦建漢之初(公元前202年),到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銅錢的形制重量均不統(tǒng)一。起初是錢小如榆莢的“莢錢”,約重三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于舊制一兩);后來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改為八銖錢,4年后又改回重三銖的五分錢;至元狩五年,銅錢的重量就一直在三銖或是四銖之間游移。加上民間私鑄盛行,各郡國錢形不一,市場上用的錢十分混亂,民間的煩苦可想而知。此時的黃金,正如1948年前后國民黨政府法幣大貶值時吃香的洋銀,是西漢混亂幣制下以自身天然貨幣屬性躋身市場的“救命稻草”。換句話說,正是西漢混亂的幣制,才使得作為上幣的黃金重要性不言而喻。無怪乎清代學(xué)者沈家本曾說,漢代“凡物之平價皆當(dāng)以黃金為程”,這從另一側(cè)面說明了漢代銅幣信用差的狀況,穩(wěn)定的黃金才足以成為權(quán)威的價值尺度。

        黃金在漢代到底能買些什么呢?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史學(xué)研究所的王剛曾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他根據(jù)出土的“居延漢簡”及成書于漢代的《九章算術(shù)》、《漢書》的記載,以一斤黃金為基數(shù)來折合其他物品進行換算,計算出來西漢中后期一斤黃金能買1250個竹、或1250斤豬肉、或25匹布、或40只羊、或142只雞。如果買糧食,一斤黃金可以買50石,按照《墨子·雜守》中“日二升、三升、四升”的吃糧記載,以一天吃4升計算,大致可以吃1250天,即三年左右。也就是說,在西漢一斤黃金能購買一個人三年的口糧。

        黃金的巨大購買力,對人們而言也意味著巨大的誘惑。加上黃金價值穩(wěn)定、攜帶方便的優(yōu)點,西漢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對黃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對皇帝及政府而言,足夠多的黃金是金融安全的后盾;對普通民眾而言,黃金更是安身立命的保障。

        仍然拿前文提到過的“酎金”制度來說,這一每年強制性交納給國家用于祭祀的金子算起來會有多少呢?也有學(xué)者算過這筆賬:政府規(guī)定諸侯國要按人口數(shù)來計算酎金的數(shù)量,每1000人上繳4兩黃金,不足1000人的小諸侯國也按4兩算。其中中山國的人口最多,為66.808萬,需要交納2672兩黃金。加上其他諸侯國的酎金數(shù),西漢政府每年可得黃金1500余斤。再加上列侯的酎金,僅“酎金”一項便可得黃金1600斤左右。這還不包括通過罰金、沒收財產(chǎn)等等手段所得到的黃金。因此,皇帝每年的斂金量絕不在少數(shù)。新朝王莽瘋狂斂金六七十萬斤的事情,就更不在話下了。

        普通百姓看待金子,更多是視之為安身立命、甚至養(yǎng)老送終的保證,輕易不會拿出來使用?!逗鬂h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即是很好的說明:廣漢新都人王,在去往京師的路上遇見了一個病重的書生,書生對他說:“我本來要去洛陽,沒想到重病纏身,命在須臾,我腰下有黃金十斤,愿意送給你,只希望我死后你能用它將我埋葬?!蓖踹€沒來得及問其姓名,書生便離世了。王當(dāng)即用一斤黃金為書生辦理了后事,其余的金子都悄悄地埋在書生的棺材下。

        不再是貨幣的黃金

        東漢以后,人們再也看不到帝王將相揮金如土的記載,相反卻看到一個個惜金如命的守財奴形象: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尤其吝嗇金錢,不肯賞賜,有一日,他的寵臣茹法珍叩頭請賞,他反問道:你這賊子,為何唯獨要找我要錢?武陵王蕭紀藏有很多黃金餅,每次打仗便懸金以示將士,但最終卻不兌現(xiàn)承諾,看到戰(zhàn)事吃緊,寧州刺史陳知祖向蕭紀請求散金銀募勇士,蕭紀不聽,陳知祖痛哭而去,此后再也沒有人愿意為蕭紀賣命。這說明,東漢即使是王侯將相,手中持有的黃金數(shù)量也已今非昔比。因此有人說,黃金到了東漢就突然消失了,并且成為一個迷案。

        對此,傅筑夫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所謂黃金從東漢初年起即突然消失,是說黃金從那時起不再作為貨幣使用了,既然不再是貨幣,當(dāng)然就不會再在市場上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誰都會把具有忠實價值的黃金和優(yōu)質(zhì)銅錢收藏起來,不再拿出來使用,這就是劣幣之所以能驅(qū)逐良幣的原因所在。所以說良幣被驅(qū)逐,不是說良幣被淘汰,而是劣幣把良幣驅(qū)回到各自的金庫中,不再在市場上露面了。當(dāng)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時,其所以表現(xiàn)得很突然,是因為此事關(guān)系著各人的切身利益,反應(yīng)都很快的,誰不把自己所有的黃金趕快收藏起來,誰就要蒙受巨大損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把自己的寶貨收藏起來,于是黃金就突然不見了,這就是這個千古疑案的秘密所在?!?/p>

        東漢的黃金逐漸散落民間也是黃金看似減少的原因。王莽死后,在長安幾次戰(zhàn)亂之際,王莽朝廷的存金有些已經(jīng)分散,并未全部留給東漢王朝。喪亂之余,黃金散入民間,或為私人所占有。東漢自和帝以后,宦官爭權(quán),政局動蕩,又連續(xù)對外用兵,財政匱乏,黃金價貴,官私均樂于窖藏黃金,流通中的金鑄幣就越來越少。這時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隨之減退,而作為寶藏手段的職能卻有所增加。東漢開始,史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量平民百姓接觸黃金的記錄。黃金從此不再是帝王將相的專屬之物。本來是少部分上層人物使用的黃金,現(xiàn)在卻成了五六千萬人使用的物品,平均下來,黃金到了個人手中就自然變“少”了。

        在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黃金的這個去向——窖藏。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寶之量大確實驚人。為什么人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從史料上看,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末年爆發(fā)了農(nóng)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其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隱藏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可考。

        西漢的巨量黃金之謎已經(jīng)遠去,只留下了史學(xué)家們無數(shù)的猜測和爭論。但我們?nèi)阅芸吹近S金在西漢的特殊性——前朝后代再也沒有一個如此盛行黃金的朝代,再也沒有將黃金作為主要貨幣的時期。也許,在動輒“坐擁萬金”的西漢人看來,黃金是一種貴重的“上幣”。西漢滅亡四五百年后的一本書《孫子算經(jīng)》中,記載了當(dāng)時一斤黃金的價值:值錢十萬,相當(dāng)于西漢的十倍。那時的人們絕不會有西漢人對待黃金的那般慷慨了吧。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