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什么原因使孫悟空徹底臣服于唐僧?
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是極不情愿的。五百年前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云游海角,放蕩天涯,聚群精自稱齊天大圣,降龍伏虎,消了死籍;頭戴三額金冠,身穿著黃金鎧甲,手執(zhí)如意金箍棒,足踏步云履,手下有四萬七千群怪,人稱大圣爺爺。
這樣的孫悟空怎會臣服于一個凡僧呢!孫悟空不相信唐僧是金蟬長老轉(zhuǎn)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更不相信自己能修成正果。他保護唐僧西去取經(jīng),是還唐僧助他脫困之恩,還菩薩一個人情。孫悟空只能懷疑,卻不能去問。取經(jīng)的不情愿,對師父的看不起,孫悟空溢于言表。
孫悟空時常說唐僧忒慫,說唐僧不濟等等。他的懷疑,佛祖是看在心里的,佛祖不能主動告訴孫悟空,唐僧如何如何。過多的解釋,只能讓孫悟空更加的看不起唐僧。佛祖只能通過對唐僧的試煉,讓唐僧逐漸的成長,以打消孫悟空的疑慮。
經(jīng)過漫長的取經(jīng)路,唐僧師徒西去取經(jīng),已接近尾聲。一路上膽小怕事,動不動流鼻涕的唐僧,經(jīng)過比丘國“心”的歷練之后,他“拜佛取經(jīng)的誠心,普濟眾生的佛心,悲天憫人的善心,救苦救難的慈心,降妖除怪的決心”得到肯定,唐僧成為真正的高僧。他不再是之前那個一無是處的唐僧,不再是之前那個渾渾噩噩的唐僧……拜別了比丘國,唐僧四眾行夠多時,又過了冬殘春盡,看不了野花山樹,景物芳菲,忽又見一座高山峻嶺,前面一片黑松林。面對著黑松林,唐僧一改往日的懵懂無知,竟說了一句:“說那里話!不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我也與你走過好幾處松林,不似這林深遠。”
這話說的與之前可以大不相同,唐僧終于開竅了,此時的唐僧已經(jīng)蛻變。孫悟空并沒有發(fā)現(xiàn)唐僧的變化,他與往常一樣,告訴師父,有他在,不怕,不怕!唐僧又餓了,孫悟空再次去化齋。當(dāng)孫悟空騰空而起,回望師父時,發(fā)現(xiàn)了讓他驚喜且從未看到過的一幕,原著道:“卻說大圣縱筋斗,到了半空,佇定云光,回頭觀看,只見松林中祥云縹緲,瑞靄氤氳,他忽失聲叫道:好??!好啊!你道他叫好做甚?原來夸獎唐僧,說他是金蟬長老轉(zhuǎn)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此祥瑞罩頭。”
這是唐僧自取經(jīng)以來,第一次出現(xiàn)祥瑞罩頭。此時的孫悟空相信了唐僧是“金蟬長老轉(zhuǎn)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只有金蟬長老轉(zhuǎn)世的唐僧,才有可能在沒有修成正果之時祥瑞罩頭。同時,他也相信自己能修成正果。原著道:“如今脫卻天災(zāi),做小伏低,與他做了徒弟,想師父頭頂上有祥云瑞靄罩定,徑回東土,必定有些好處,老孫也必定得個正果。”假如將取經(jīng)之路分成五段,前四段,孫悟空看不起師父,覺得他一無是處??蛇@最后一段,他徹底臣服,從唐僧祥瑞罩頭開始,孫悟空死心塌地的追隨唐僧。
同樣,經(jīng)過前面的艱險,唐僧也佩服自己的這位大弟子。他不再固執(zhí)而為,而是聽從孫悟空的建議,對孫悟空的態(tài)度也有了變化。奈何,他唐僧的人生閱歷還是太淺,慈悲之心依然泛濫。正如原著所說:“唐僧道:徒弟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去救他救罷。行者道:師父既然如此,只是這個擔(dān)兒,老孫卻擔(dān)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勸你,勸一會,你又惱了。任你去救。唐僧道:猴頭莫多話!你坐著,等我和八戒救他去?!边@師徒二人,一個不再責(zé)怪師父慫,一個不再懷疑徒弟。雖說矛盾還在,可那是本性所致,不再是態(tài)度的問題。這是取經(jīng)團隊自成立以來,少有的和諧。《西游記》第八十回“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會發(fā)生怎樣的事情呢?很有意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