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為何沒得天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伏龍:(臥龍)諸葛亮(孔明)
鳳雛:龐統(tǒng)(士元)
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
劉備入蜀時,前期的謀士是龐統(tǒng),諸葛亮則鎮(zhèn)守荊州。劉備內心其實是想和劉璋結盟共同北上,可視劉璋并無此意,只想安居蜀地。劉備感嘆漢室不能復興,龐統(tǒng)則主張武力奪取。先是舞劍門事件,再到后來識破楊懷和高沛的行刺。兵至雒城下,龐統(tǒng)居功至偉。舞劍門雖然沒能成功,但是,試出了“蜀中有豪杰”。雒城之戰(zhàn),龐統(tǒng)死于落鳳坡,死于“豪杰”張任的手中。
《演義》描述龐統(tǒng)未能第一時間警覺行軍路的異常(主要在于張任命令伏兵不要驚動先鋒魏延),以至于身死?!缎氯龂穭t描述,劉備想要川蜀基業(yè),卻苦于無正當理由奪取,于是,龐統(tǒng)用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制造了“荊軍返回時軍師被川軍射殺”的事件。從我個人看法,龐統(tǒng)被孫權拋棄是因為“高傲缺乏禮節(jié)”。初遇劉備被任命縣官是因為劉備當時忙,且龐統(tǒng)未能展現(xiàn)出諸葛亮的謙虛。所以,我認為,龐統(tǒng)是個驕傲和才華成正比的人才。再加上之前幾場小規(guī)模戰(zhàn)斗,都是龐統(tǒng)的良策和識破敵方的計謀帶來的勝利。所以,我的觀點是,龐統(tǒng)因驕傲,加上魏延無事,而中了張任的伏擊。
劉備攻略漢中時,諸葛亮推薦了法正出任劉備的謀士。一方面是為了讓劉備和蜀中豪杰有更好的認識,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帶兵奇襲漢中側翼地帶。法正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推薦,黃忠斬妙才,正是法正的計謀。漢中之戰(zhàn)初期,陳式被俘,但夏侯淵的侄子也落入了黃忠之手,換俘時,武將出生的黃忠會想出陰招嗎?不會!這只有可能是法正的計謀。而且,以黃忠的射術,百步之內會有射偏的嗎?不會!于是,黃忠一箭射傷了夏侯淵的侄子,不射死,是因為作為武人,不能趁人之虛;射傷,是為了貫徹法正的計謀。于是,夏侯淵怒了,法正接著施計:避其鋒芒,偷其虛弱。夏侯淵正面挑戰(zhàn),法正不讓黃忠打,但人在營,讓嚴顏去偷襲后方。
龐統(tǒng)中流矢而死
214年,在圍攻雒城的戰(zhàn)斗中,龐統(tǒng)中流矢而死,當時只有36歲。劉備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給了陸遜,退到永安后就病了
223年三月,劉備病重,命諸葛亮、李嚴到永安,托孤于諸葛亮、李嚴,形成了一個亮正嚴副的托孤結構。四月癸已,劉備病亡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謚昭烈皇帝。八月,劉備被安葬于惠陵。
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后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xiāng)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
諸葛亮的死因
234年八月,積勞成疾的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軍營之中,終年54 歲
一是外因,當時蜀中已無能人,諸葛亮缺乏有效輔助他的人。
二是內因,由于無人輔佐,導致他不得不事必躬親,結果勞累過度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非常傳統(tǒng)的正統(tǒng)觀念的知識分子,受先主之托,必須盡所托之事,因此將完成光復漢室的事業(yè)視為自己的事業(yè),隨不能為,亦勉力而為之.大凡如此者,皆短壽者也。
結語
劉備優(yōu)柔寡斷的,關羽自視甚高,張飛做事沖動,趙云有大將之才 可惜不得重用,諸葛亮又不放心其他人,自己謹小慎微,黃忠老矣,馬超也沒有得到劉備等人的完全信任,后面劉備因為關羽的死,遷怒東吳,身死白帝城,張飛也死了,剩下的還無法和魏國,吳國戰(zhàn)斗?。ㄔ膩碜苑数堅谔斓念^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