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什么沒封王 揭秘蕭何沒被封王的原因
蕭何為什么沒封王,可以說在劉邦繼位的時候,蕭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沒有蕭何的付出那么劉邦就沒有辦法成為皇帝,今天我們所了解的就是為什么蕭何沒有封王,可能是因為劉邦覺得蕭何脅到自己的存在,因此才會動了殺蕭何的念頭,今天就來仔細的看一看。
韓信被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韓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正月,這位漢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卻被殺予長樂宮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么原因?qū)е马n信的人頭落地呢?過去有的論者認為這是劉邦出于消除統(tǒng)一隱患的考慮。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和關(guān)東豪杰的分裂活動雖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還存在著另一種割據(jù)勢力,這就是諸侯王。
西漢初年,功臣為王者七人,韓信為楚王。異姓諸王據(jù)有關(guān)東的廣大區(qū)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實為統(tǒng)一隱患,是中央集權(quán)的嚴重障礙。這就迫使?jié)h高祖采取斷然手段,來消滅包括韓信在內(nèi)的各民姓王,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后,雖然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威望,仍使劉邦感到威脅,終于動了誅殺之念。
有的學(xué)者指出,韓信被殺,禍起于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后,韓信與劉孝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guān)頭,竟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后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借故不肯發(fā)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于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后隨著局勢的穩(wěn)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關(guān)于韓信被殺的悲劇結(jié)局,歷來為人們評論的一個課題。粉碎“四人幫”以后,我國史學(xué)界不少同志就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討論。韓信因謀反而被殺的事件,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疑案,學(xué)者之間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xué)家王鳴盛等人,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yīng)得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漢高帝》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后猶擁有強兵這三點來論證“云夢之俘,未央之斬”是韓信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條,也認為韓信自立為假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韓信早在楚漢戰(zhàn)爭量緊要關(guān)頭時就曾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臉。因此,楚漢戰(zhàn)爭一結(jié)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并把他徙封為楚王,都于下邳。韓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陣列兵仗,被人告發(fā)。劉邦采用了陳平的調(diào)虎離山之計,以出游云夢,會諸侯王于陳為名,乘韓信前來朝會之際,逮捕了他。劉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
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jié)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托病隨,并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里應(yīng)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也再次被人告發(fā)。于是,蕭何與呂后設(shè)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
有的同志還認為。亡周亂秦兵革之后,漢初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yǎng)生息,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fā)制造新的動亂,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呂后殺韓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漢戰(zhàn)爭的動亂,帶有歷史進步的色彩。這不僅為新建的西漢王朝除掉了一個大禍患,而且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有些學(xué)者則從剖析韓信謀反出于誣陷出發(fā),肯定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jù)學(xué)家梁玉繩,都有這樣的看法。梁玉繩《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條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辨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鼻迦斯誀c認為,信“貴賤生死一取資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說韓信不可能謀反。近人朱東潤也指出:“論者以為疑獄,真?zhèn)尾豢芍薄U账麄兛磥?,韓信無意背叛劉漢王朝,他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說韓、陳勾結(jié)謀反,實是他們枉殺韓信所制造的一種借口。
故事解析
總之,韓信為呂后與蕭何深文周納而死,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劉邦殺功臣特別是剪除異姓王,是他為了鞏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針;韓信死于正想乘隙攬權(quán)的呂后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卻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于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tài)度猶豫,就有遭受誅連的危險。結(jié)果,蕭何就因誅韓信功。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那么,我們應(yīng)當怎樣看待劉邦和呂后殺韓信(韓信雖為呂后所擅殺但在事后得到了劉邦的認可)這樁公案呢?這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于漢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政權(quán)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yōu)橥?,原是不得巳的?quán)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個月,就借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
對于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家要統(tǒng)一的觀點來看,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zhàn)禍就不會消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yǎng)生息。所以劉邦殺功臣,盡管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客觀上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韓信謀反的罪名出于莫須有,劉邦也并沒有立即殺掉韓信的意思。而呂后偏偏趁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主,設(shè)下圈套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綁到鐘室偷偷斬首,而且誅滅三族,則是為自己以后篡權(quán)掃除一大障礙。謀反云云,實是呂后的一個借口而已。這就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