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跳江原因,原來是因為同性戀被拋棄而死?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fā)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fā)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嘩然,并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后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并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
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志發(fā)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fā)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了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zhàn)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于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zhàn)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并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游列國,并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zhàn)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并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夸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并不出奇。
2012年6月14日,而有一位叫喜力的網(wǎng)友在微博上公開倡議“將端午節(jié)作為同志情人節(jié)”,并列舉出了端午節(jié)的歷史、將其作為“同志情人節(jié)”的意義等,而其理由則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性社會學家方剛隨即轉(zhuǎn)發(fā)了這一微博,稱“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戀者,并且因失戀自殺”,呼吁更多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參與到“為這一節(jié)日的‘正名’中來”。
當然,就如同微博上帶“歷史”兩字賬號的一貫表現(xiàn),這個段子包含了當下很容易傳播的男男、課本說謊、節(jié)日熱點等信息,非常利于傳播,然而其言論依舊是不堪一擊的。我們秉著科學、認真的態(tài)度,來分析一下這個荒謬的地攤史料:
一、十八年后的投江
這個地攤史料最大的硬傷就在于,他們希望得出屈原殉情自殺的結(jié)論,從而夾帶“課本用愛國愚民洗(和諧)腦”的私貨,然而屈原自殺于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此時秦國再次攻楚,占領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于陳,消息傳來,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徹底破滅,于是作詩篇《懷沙》,再次抒發(fā)忠貞愛國的情懷和“受命不遷”的崇高志節(jié),傾訴了郁積于心頭的苦悶,然后投汩羅江而死。此時,楚懷王已經(jīng)去世十八年了。
二、 弄臣?聞一多是怎么說的
這個段子用了兩位著名學者站街——孫和聞,然而孫次舟提出的觀點是屈原是“文學弄臣”,在古代,弄臣和同性戀真的不能劃等號。更為扭曲史實的是,聞一多先生原文的題目是《屈原問題——敬質(zhì)孫次舟先生》,有沒有看見這兩個字“敬質(zhì)”,以下為原文,聞一多先生完全是限于純學術方面的討論,屈原問題——敬質(zhì)孫次舟先生!”甚至于就是“弄臣”這個問題,回歸到嚴格的史實討論,郭沫若曾連續(xù)發(fā)表了《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jié)說到屈原是否弄臣》兩文,對孫次舟的言論進行了總結(jié)性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