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清朝文字獄約為180宗 光乾隆朝就達69宗

        2017-05-16 12:36:2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維護清政府封建統(tǒng)治,其特征是:罪狀由權(quán)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jù)也由權(quán)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

        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維護清政府封建統(tǒng)治,其特征是:罪狀由權(quán)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jù)也由權(quán)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清王朝的歷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xiàn)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xiàn)最為癲狂的人物剛是乾隆皇帝。

        清道光五年(1825)冬,龔自珍寫了一首《詠史》詩,其中有一句“避席畏聞文字獄”。大意是,友朋聚會,本可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但席間有人談到文字獄,因不忍聽、不敢聽,只好退席,落荒而逃。文字獄的恐怖可見一斑。龔自珍寫這句詩之前的1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慘酷的時期,盡管道光年間情況已大有改觀,但讀書人還是談“文”色變,心膽俱寒。

        所謂文字獄,也稱文禍、筆禍,都是因文罹禍,因文字而遭牢獄之災。但如果仔細考究,文字獄的“文字”可謂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最常見的“文字”是詩,此類冤案也稱“詩案”、“詩禍”。歷史上最有名的詩案,當屬“烏臺詩案”,主角是北宋大文豪蘇軾。蘇軾對王安石的改革有看法,在詩里發(fā)了點牢騷,結(jié)果被那些想拍王安石馬屁的“新進”御史們嗅出對改革不滿的意思,被認為“包藏禍心,誹謗謾罵”,于是被捉到“烏臺”。蘇軾最終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了四個月后被貶謫到遠離政治中心的黃州,這還是皇帝沒有輕信那些想置他于死地的人,從輕發(fā)落了。清代許多文字獄就是此類“詩案”,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陳鵬年“重游虎丘”詩案、雍正四年(1726)錢名世以詩諂附年羹堯案、乾隆二十年(1755)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案,等等。

        其次常見的“文字”是文章。文章匯集成書,就是文集。因文集、專著中某一篇文章或幾篇文章而遭遇文字獄,在清代不勝枚舉,其中比較著名的案例是康熙后期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作家,史學、文學的成就都很大。他的學生尤云鶚把自己抄錄的戴名世所寫古文百余篇匯集成書,取名《南山集偶抄》(即《南山集》),刊刻出版,大受歡迎??滴跷迨?1711年),左都御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部部長)趙申喬彈劾戴名世。刑部官員從《南山集》中找到一些“罪證”,包括文集所錄一封戴名世給弟子的信中講到應該承認南明弘光、隆武、永歷三個政權(quán),這自然觸犯了滿清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屬于大逆不道。該案牽連人數(shù)達300人之多,戴名世的所有著作被列為禁書,全部燒毀。

        詩文、史著成為“文字獄”的主角是有邏輯可尋的。中國古人講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而讀書人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所謂的“志”、“道”很難脫離政治,詩、文既要承擔言志、載道的重任,也就不可能不涉政治。然而政治險惡,所以需以隱諱的方式去談,同時也養(yǎng)成了中國古人從詩文中揣測深層意蘊的習慣。這種習慣的惡性發(fā)展,文字被曲解原意、無限引申,就成為羅織罪名的工具,很容易就演變成文字獄。史學方面,中國古代另有一種秉筆直書的傳統(tǒng),而當權(quán)者往往不希望真相被公開、丑行被公布,秉筆直書讓其丟臉,犯其禁忌,也很容易發(fā)展成文字獄。

        如果說詩文、史著發(fā)展成文字獄有邏輯可尋,那么其他各種各樣的“文字”也發(fā)展成文字獄就是刻意誅求了。比如中國古代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有資格的官員要向皇帝進呈賀表,以祝皇帝生日快樂,這種賀表自然只會說好話而不會說壞話的,但朱元璋卻認為賀表中“作則”(指統(tǒng)治者的言行為百姓所效法,即做天下人的榜樣)是諷刺他曾經(jīng)“作賊”(農(nóng)民起義被稱盜賊)?!白鲃t”本是稱頌統(tǒng)治者的套話,很多人無意中用了這個詞,稀里糊涂遭遇文字獄,丟了腦袋。

        清代被打成文字獄的“文字”還有試題、日記、奏稿、榜文、表文、家規(guī)、宗譜、縣志、碑文、墓志、匾額、呈詞、字帖、字典、木戳等,幾乎凡是能夠想到的“文字”都可能構(gòu)成文字獄,由此可見文網(wǎng)之密。

        而清代文字獄案件之多,也讓人觸目驚心。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曾編印《清代文字獄檔》一書,從清代軍機處檔、宮中所存繳回朱批奏折等檔案材料中輯錄65個文字獄的原始記錄,共出九輯,其中前八輯所錄的64個文字獄案件均發(fā)生在乾隆朝,只有第九輯收錄的曾靜遣徒張倬投書案是雍正朝發(fā)生的著名文字獄?!肚宕淖知z檔》收錄的案件只是清代文字獄的一部分,后有人另外輯錄5個乾隆朝文字獄,作為該書的“補輯”。這就意味著,檔案文獻留存較多的乾隆朝文字獄案就有69個。這仍然是不全的,收錄較全的是郭成康、林鐵鈞所著的《清朝文字獄》(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一書,書中列舉的乾隆朝文字獄案件約為140個。當然,那些不見諸記錄的可能更多。即使以140個計算,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從1735年到1796年,名義在位61年(另有兩年雖然退位但仍掌實權(quán)),每年發(fā)生的案件平均超過了兩起,其中一些年份竟有六七起。除了乾隆朝,《清朝文字獄》列舉的文字獄,在順治朝為6宗,康熙朝13宗,雍正朝20宗,嘉慶朝1宗,光緒朝1宗。加起來,見于文獻的清朝文字獄約為180宗。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