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奇才為何多是 “山野村夫”?
哪個賣官鬻爵的大員會選用一個田間吟詩的農民為官呢?是“董卓之亂”成就了孔明之類的民間奇才,是這些民間奇才風云際會、群策群力,才推翻了舊世道,建立了新政權。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并起,到后來三國時等于只剩三路,看看勝出的人才,多是 “山野村夫”出身。在起初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領軍人物是官宦子弟袁氏二兄弟:袁紹與袁術。然而,這兩位貴族之后最后無一成事。真正成事、成為日后三國之主之一的,反倒是不被他們看好的、起于民間的鞋匠劉玄德。后來的三國之主,在十八路諸侯中都算不得什么“巨頭”。
曹操還算是比較有實力的一路,孫權的父親孫堅只不過是居中的一路,而劉備劉玄德雖打著“皇叔”的旗號,其社會身份不過是個民間鞋匠,他的左膀右臂,一個賣綠豆的關羽,一個殺豬的張飛,他們當時僅帶著一小路人馬、只能依附在公孫瓚那路,是一路諸侯中的一支小分隊,誰會料想這只“民間小分隊”以后會得到三分之一天下呢?《三國演義》以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開篇,除了作者羅貫中尊劉正統(tǒng)的價值觀,還有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卻被讀者忽略了——劉備陣營全是起兵于民間的“草根精英”,他的天下比之孫權子承父業(yè)來得艱辛得多,完全是打拼出來的。
劉備隊伍中,具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關羽、張飛都來自民間,而看看當時袁術與曹操對待民間人才的態(tài)度,便可知這兩路諸侯的未來。袁術僅僅因為關羽、張飛是小小“馬弓手”、“步弓手”,就恨不得將其哄出。論資排輩,是最沒見識的領導。除曹操、孫堅之外的十六路諸侯,在人才戰(zhàn)略上與袁氏二兄弟大同小異,大多或有眼無珠、或前恭后倨,所以,逐鹿中原途中作鳥獸散也合乎天理。
英文中有句諺語,叫“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垃圾”。對這句諺語,想必兩千年前的諸葛亮、呂蒙、郭嘉等士感觸頗深。這三位是三國的扛鼎人才,皆出自寒門、來自民間,分別被三國之主劉備、孫權、曹操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納入。如果他們投入的是其他十幾路諸侯的懷抱,還會有后來的大展宏圖嗎?三國之主對待人才相當?shù)妥藨B(tài),不問出身,禮賢下士。他們的重要謀臣與戰(zhàn)將大多來自民間。正是民間人才,構成魏蜀吳三國各自強大的“人才庫”……歷史長河里,一再出現(xiàn)“人才在野”的滾滾波濤,為何“人才在野”、奇才多是“山野村夫”出身?
在封建僵化的人事體制下,易生麻木不仁之徒,呆在體制內時間越久越失活力,活力在民間。封建官僚體制強調“守勢”,守住祖宗之法,保持官位及轄區(qū)穩(wěn)定,直至以僵為穩(wěn),穩(wěn)定到失去活力;而體制外的民間有它的流動性,尤其民間的年輕人渴望求變脫穎而出,所以他們反應敏銳,很容易追隨甚至領跑新生事物。他們沒有什么輸不起,因為他們除了才能,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