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立冬辦“掃盲班” 李蓮英曾上冬學堂
古代,立冬不僅是進補的日子,也是“掃盲”的時候。
古時的教育機構(gòu),從中央的太學、國子監(jiān)等,到地方上的州學和縣學,層層具備。不過,哪怕是最基層的縣學,入學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負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舉為目標??扇舴侵驹诳婆e,僅僅是出于“掃盲”,又該往哪兒去?
像如今這般的“九年義務(wù)教育”,古代沒有這個說法。在古時,肩負“義務(wù)教育”之責,旨在“掃盲”的,就是私塾了。有錢的人家,自己請先生,辦個私塾,家族內(nèi)的子弟都可以來讀書。普通的人家,則將孩子送到村或鄉(xiāng)的私塾里讀書??扇羰且回毴缦?,無力讓孩子長年累月讀私塾,又不想讓孩子日后目不識丁,該怎么辦?
也有辦法的,就是在立冬這天,把孩子送進“冬學堂”。
所謂的“冬學堂”,就是在冬天舉辦的學堂。為什么選在這個時間?對于窮人家來說,家里的幾畝田地就是一家的生計所在。孩子雖小,也能幫點小忙。在其他的季節(jié)里,春天得播種,夏天得耕種,秋有秋收,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讓孩子去讀書?唯有到了冬天,一年的辛勞落下了帷幕,進入了農(nóng)閑時節(jié),這才有空讓孩子去識幾個字。
這“冬學堂”,要讀多長時間?照如今的說法,就是一個學期都不到。從立冬這天進去,到臘月十五結(jié)束,總共也就三四個月的時間。到了臘月十五,就算是從“冬學堂”畢業(yè)了。讀過了“冬學堂”,雖算不得讀書人,但起碼也和“文盲”脫鉤了。
當然,三四個月,能學到什么知識,這不用問也知道。無非是讀讀三字經(jīng),學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字,不至于目不識丁,僅此而已。而對于窮苦人家來說,“冬學堂”不耽誤農(nóng)忙,且花費少,也能幫孩子認得幾個字,也就足夠了。
不過,這樣的“掃盲班”也曾出過“名人”,比如李蓮英。
李蓮英幼時家貧,無力讀私塾,所以被家人送進了“掃盲班”。不過,李蓮英察言觀色的本事,從小就已露苗頭。在“掃盲班”,他每天都第一個到,在別的同學到來前,就把學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冬天天冷,他總是第一個來生爐子。放學了,別的同學都回家了,唯有李蓮英總不忘留下來,替先生燒火暖炕,這才回家。
這樣的學生,能不討人喜歡嗎?李蓮英因此格外討得“冬學堂”的先生歡心,先生也愿意多教一些知識給他。
當然,李蓮英八面玲瓏的本事,更多的還是在環(huán)境中磨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