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案 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
秦朝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統(tǒng)一中國,修筑長城、焚書坑儒、昏庸暴君。先不說別的,就單說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秦始皇真的殺遍了所有的儒生,焚掉了所有的書嗎?焚書坑儒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歷史上關于焚書坑儒是這樣記載的:
焚書坑儒發(fā)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jù)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在朝議中批判王朝統(tǒng)治,提議師古,分封同姓王以屏藩。始皇“下其議”,反對師古分封,引起朝廷的辯論。李斯認為私學有害于大一統(tǒng),有損“主勢”和“法令出一”應予以禁止。秦皇“可其議”,于是有焚書之事。
可以說,焚書是由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觀點不一、主張分歧引發(fā)的。以淳于越、王綰為代表的儒生,希望實現(xiàn)政治仁道化,希望自己的學說能付諸實行。而秦始皇當初重用這些儒生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他們能盡力為其集權統(tǒng)治服務。兩者的意圖發(fā)生沖突。沖突本來可以溫和的化解,可是秦始皇最終選擇極端做法。
其實,焚書坑儒反映了一個溝通不暢的管理問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始皇偏聽李斯一人,別人的意見在起點上就輸了一籌。揣摩君王之心,阿其意,順其志,正是李斯仕途騰達的秘訣之一。秦王曾因鄭國間秦一事而下逐客令,人皆受攆,惟李斯緊緊抓住秦王欲兼并天下之野心,慷慨陳詞:“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薄按朔撬钥绾?nèi)制諸侯之術也?!苯Y果,“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李斯因禍得福,從此青云直上。這樣的人以唯上為出發(fā)點,只會助紂為虐。
歷史上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真的很嚴重嗎?
千百年來,許多人圍繞著秦始皇編造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真假參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涂抹得陰暗淫亂。說他的父親是呂不韋,一個出身于外國的大商人,說他的母親養(yǎng)面首生孩子,發(fā)動政變要奪秦王的權。他的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說他的聲音如同豺狗,內(nèi)心如同虎狼,說他焚書坑儒,滅絕文化。
近年來,我為撰寫《秦帝國的崩潰》(中華書局,2007年4月)和《秦始皇的秘密》(中華書局,2009年7月)兩書,著手考察秦始皇的歷史,追究秦始皇的故事,清理有關秦始皇的傳聞和神話,隨著清查工作的進程,兩千年來燒得通紅的虛火漸漸熄滅,冷澈透明的真相一一浮現(xiàn)出來。
呂不韋不是他的父親,她的母親也不曾想要奪他的權。他有第一流的遺傳基因,相貌堂堂,行動敏捷。他聽信了亡國丞相李斯的壞主意,確是下了焚書令,但是,他不反儒,也未曾坑埋儒生。不但沒有坑埋儒生,說他坑埋了四百六十名方士的故事,也是編造的謊言。現(xiàn)在看來,有關秦始皇的一生,多半要推倒重來。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的酒席宴上,博士們之間發(fā)生了爭論,爭論的主要分歧,在于秦政府是否應當以歷史傳統(tǒng)為師,修正全面實行郡縣的政策。秦始皇將這個問題下到朝廷會議繼續(xù)討論。在廷議的討論中,一貫主張全面郡縣制的丞相李斯,大力強調(diào)薄古厚今,進而提出了焚書的建議。李斯的建議,被秦始皇采納,作為法令,頒布執(zhí)行。焚書這件事情,是秦帝國君臣間經(jīng)過議論后,頒發(fā)并執(zhí)行重大政令的政治事件。
《史記》的記事中,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都有明確的交代,焚書詔令的產(chǎn)生和下達符合秦代政令的程序,史料來源也清楚,文本的信用度相當高。這件事情,《史記》以前的文獻有記載,司馬遷自己也另有直接的證言。
由此可見,焚書,作為歷史事實,可以說是鐵板釘釘,古今中外,沒有人會去質(zhì)疑,浪費時間精力。完全可以斷言論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關于焚書的記載,是可靠的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