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名譽而死?揭秘屈原自溺汨羅江真實原因
一年一度是端午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其目的是人們紀念屈原這位古賢圣人。傳聞屈原進諫不成后被流放,出國滅亡之際自投身于汨羅江。而人們?yōu)槭惯@位圣人的尸體得以保全便在岸邊敲鑼打鼓,并且往水里扔粽子以使魚兒們吃飽喝足不至于撕咬屈原的身體。自此吃粽子便是端午節(jié)的一大習(xí)俗。
說到屈原,既然君主不采納建議,那么他總會自食其果,又何須落得個自盡的下場?若說其以死明志又似乎太玄幻與極端。況且戰(zhàn)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屈原當(dāng)可另尋一位明君一展宏圖。如此說來,屈原又為何要自溺呢?
首先來說屈原身世?!峨x騷》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寫明屈原身屬楚國之系,承襲高陽帝一脈,誕生于貴族世家。所以就算身份只是出國大臣,其靈魂也是楚國王族之人。其他臣子當(dāng)可投奔他人而屈原卻是無法割舍這份血脈之源。
其次,楚國人生來重名譽,堅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在楚國人眼中,名譽高于生死。就如烏江自刎的項羽。
史書上記載當(dāng)時項羽其實并不是毫無退路,烏江亭長早已備船相接,只是項羽認為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更何況稱王,心中萬分羞愧便自刎烏江保全了一份昭氣,也保全了他西楚霸王的聲譽,使得所有的楚國百姓都為他緬懷憑吊。推至屈原,他也定不愿做秦國的俘虜,甘愿獻身。最后還有一個原因,是屈原心中的傲氣。
《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系,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屈原是愛美的,“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這樣一位內(nèi)外兼修昭氣充沛的圣者又如何存活在這混亂污濁的土地上。屈原是忠于楚王的,但又惋嘆其昏庸。屈原被流放后作《哀郢》,對國家深表憂慮卻無可奈何。最后在外聽聞楚國覆滅,作絕筆《懷沙》后,自沉汨羅江。
這樣一位心傲的男子卻因負者楚國之名而逝去,不管是歷史趨然天命難違還是他自身的選擇,這位古之圣賢者不僅是留在了楚國人的心中,更是博得了我們所有后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