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古代清朝科舉制度 清朝科舉落榜生有什么出路?

        2017-03-02 12:12:4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古代科舉考試是眾多人實現(xiàn)仕途夢想的路途,更是高官厚祿的第一步。因此,古代讀書人,明知道那是一條獨木橋,擠破頭也要擠上這條路??墒?,

        古代科舉考試是眾多人實現(xiàn)仕途夢想的路途,更是高官厚祿的第一步。因此,古代讀書人,明知道那是一條獨木橋,擠破頭也要擠上這條路??墒牵糯婆e可謂金字塔制度,也讓不少人癡迷。

        科舉考試,應試者如過江之鯽,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6000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科舉考生都成落榜生。

        那么,清代如此眾多的落榜生除了繼續(xù)攻讀再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第一種是“半工半讀”,這是清代科舉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邊工作養(yǎng)家糊口,一邊繼續(xù)攻讀,以待下屆再考。譬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吳大澂,早年經(jīng)歷鄉(xiāng)試、會試兩級考試落第之后,都有一段邊教書邊準備考試的時光。34歲那年才中榜,繼而成為大臣、著名金石考古家。

        第二種是走捐納之途。道光九年(1829年),34歲的魏源在連續(xù)參加會試落第之后,按例捐資得了個“內(nèi)閣中書舍人候補”的職務。而后,他因職位之便得以系統(tǒng)閱讀了內(nèi)閣所藏的清朝開國以來的大量史事檔案,開筆寫《圣武記》,這是探索清朝盛衰的第一部史書。后來,懷抱憂國情懷的魏源還寫成了《海國圖志》五十卷。走捐納之途的魏源,雖然落榜,但依然用所學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婆e落榜生捐納為官,這在清代尤其在晚清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這也是晚清吏治腐敗萎靡的一個病灶所在。

        第三種是落榜生放棄應試之路,改弦更張,從軍從政。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即是科舉失意、投筆從戎的一個著名例子。左宗棠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21歲中舉后,“會試三次不第,即棄舉業(yè)而專治經(jīng)世之學,知交群推,有名于時”,而后,他憑著真才實學成了晚清重臣。另一個例子是近代名流梁啟超,他17歲中舉后,“屢應會試未捷”,但“以言論稱雄,仍為政治活動”,而且自視極高,公然聲稱:除卻做國務大臣外,終生決不做一官也。

        第四種出路是所謂的“大挑”。 “大挑”是清政府給會試落榜生設計的一個出路,是清代的創(chuàng)新。 “清制,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后得赴大挑,亦入仕之一途也?!泵字烁哒侦阋酝喂镉吓e人應光緒庚辰大挑,被任為教職,后歷官宜川訓導、榆林教授。他在《閑談筆記》中記載:“國朝定制,會試三次后,特設大挑一科。不試文藝,??聪嗝病!?/p>

        有意思的是,晚清還有個名臣叫閻敬銘的,會試落第后曾經(jīng)想弄個教職干干算了,于是去應試“大挑”。令人沮喪的是,他才上場就被刷下來了,原因是他“狀貌短小,二目一高一低,恂恂如鄉(xiāng)老”。具有喜劇效果的是,“大挑”落選者閻敬銘此后發(fā)憤“補習”,竟然高中進士。與曾國藩齊名的胡林翼曾向朝廷夸贊他“閻敬銘氣貌不揚,而心雄萬夫”,并說他是國家少有的賢才,如做法官將會“弄律有準”,如做理財官則“必無欺偽”,典型的一專多能。歷史上的閻敬銘的確為官清廉耿介,有“救時宰相”之稱。清代的“大挑”看似給了落榜考生一個希望,但是以貌取人,實在是有失偏頗。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