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逆襲計 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只要是中國人,就差不多都知道陳勝和吳廣。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二人上過語文課本,就算是為了應付考試,你也要知道他們兩人的故事吧。但是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是,陳勝和吳廣為什么一定要起義?
在古代雖然農(nóng)民起義是比較常見的事,但是弄不好也是會殺頭的。光歷史中記載的起義失敗事件就有很多,更不要說那些沒被記載進去的小人物了。那么陳勝和吳廣二人為什么不好好種地,反而走向了起義的道路呢?
小編翻看了當時的歷史,再結(jié)合陳勝和吳廣自身的背景,斗膽揣測一下這背后的原因。
秦王暴政,農(nóng)民前景堪憂
當時正值秦始皇統(tǒng)治期間,在秦始皇雷厲風行的統(tǒng)治下是民不聊生,階級壓迫嚴重。而此時匈奴又準備開始進攻中國,為了保護好不容易統(tǒng)一的國家,秦始皇準備命手下修筑長城,抵擋匈奴的攻擊。為此秦始皇發(fā)兵三十萬,征集了民夫幾十萬。從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體會當時暗無天日的歷史環(huán)境。
這還沒完,秦始皇為了開發(fā)南方,又動員了軍民三十萬。在這些事情的沖擊下,農(nóng)民的日子已經(jīng)十分不好過了。此后,秦始皇他又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在這時估計除了政府官員還能填飽肚子,貧民百姓可是叫苦連天。但是這些只是一個誘因,還沒有導致陳勝吳廣非起義不可。畢竟湊合湊合還是能活的。
導火線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fā)淮河流域的900名平民入伍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云)。傭農(nóng)出身的陳勝和貧農(nóng)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xiāng)(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阻隔在這里,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guī)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日子不好過連老天爺都欺負人,陳勝吳廣心理也是十分郁悶的。
此時此刻似乎是進入了一個絕境,在他們面前有兩條死路,要選擇怎樣死成了問題?;蛟S不甘向命運低頭,想最后掙扎一下。陳勝吳廣便號召民夫說: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于是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了也成為通論。
這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全過程,只能說在當時的處境下,起義也許是活著的唯一希望。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呀!從此這兩個小人物就走向了逆襲的道路。不管結(jié)局如何,至少陳勝吳廣放抗過,這就夠了。